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合金学与各种性质合金论文--其他特种性质合金论文

液态置氢对锆基块体非晶合金形成能力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40页
    1.1 课题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 块体非晶合金形成原理第15-19页
        1.2.1 块体非晶合金形成热力学原理第15-18页
        1.2.2 块体非晶合金形成动力学原理第18-19页
    1.3 块体非晶合金的变形机制第19-23页
        1.3.1 自由体积模型第19-22页
        1.3.2 绝热升温软化模型第22-23页
    1.4 氢净化合金熔体的研究第23-27页
    1.5 氢对非晶合金的影响第27-38页
        1.5.1 氢致非晶合金的形成第27-32页
        1.5.2 氢对非晶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2-37页
        1.5.3 氢对非晶合金晶化特性的研究第37-38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8-40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40-46页
    2.1 液态置氢技术第40-42页
        2.1.1 实验材料第40页
        2.1.2 液态置氢实验装置第40页
        2.1.3 液态置氢实验过程第40-42页
    2.2 分析测试方法第42-46页
        2.2.1 氢、氧、碳、氮含量的分析第42-43页
        2.2.2 热分析第43页
        2.2.3 X 射线衍射分析第43页
        2.2.4 正电子湮没寿命实验第43-44页
        2.2.5 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第44页
        2.2.6 宏观力学性能与阻尼性能分析第44-46页
第3章 液态置氢对非晶合金中氧含量的影响第46-66页
    3.1 前言第46页
    3.2 液态置氢除氧技术第46-47页
    3.3 液态置氢后非晶合金中氧含量的变化第47-51页
        3.3.1 对海绵锆中碳、氮、氧含量的影响第47-49页
        3.3.2 对 Zr_(55)Cu_(30)Ni_5Al_(10)合金中氧含量的影响第49-51页
    3.4 氢致脱氧后热物参数的变化第51-53页
    3.5 液态置氢后非晶合金中组织与结构的变化第53-57页
    3.6 氢致脱氧机理分析第57-64页
    3.7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4章 液态置氢对非晶合金形成能力的影响第66-85页
    4.1 前言第66页
    4.2 液态置氢对 Zr_(55)Cu_(30)Ni_5Al_(10)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第66-71页
    4.3 液态置氢对 Zr_(55)Cu_(30)Ni_5Al_(10)合金相结构的影响第71-73页
    4.4 液态置氢非晶合金的相对玻璃形成能力第73-75页
    4.5 液态置氢对 Zr_(55)Cu_(30)Ni_5Al_(10)合金热物性质的影响第75-78页
    4.6 讨论第78-83页
    4.7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5章 液态置氢对非晶合金熔体性质与结构的影响第85-106页
    5.1 前言第85页
    5.2 液态置氢对过冷熔体黏度的影响第85-87页
    5.3 液态置氢对脆性参数的影响第87-91页
    5.4 液态置氢对临界冷却速度的影响第91-94页
    5.5 液态置氢对吉布斯自由能差的影响第94-96页
    5.6 液态置氢对非晶合金结构的影响第96-104页
        5.6.1 非晶结构与正电子的关系第96-98页
        5.6.2 正电子湮没寿命分析第98-101页
        5.6.3 讨论第101-104页
    5.7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6章 液态置氢对非晶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第106-126页
    6.1 前言第106页
    6.2 液态置氢对非晶合金室温压缩性能的影响第106-115页
        6.2.1 液态置氢对 Zr_(55)Cu_(30)Ni_5Al_(10)非晶合金压缩性能的影响第108-112页
        6.2.2 液态置氢对 Zr_(57)Al_(10)Cu_(15.4)Ni_(12.6)Nb_5非晶合金压缩性能的影响第112-115页
    6.3 液态置氢对非晶合金弯曲行为的影响第115-121页
    6.4 液态置氢对非晶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第121-123页
    6.5 氢致塑性的讨论第123-124页
    6.6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结论第126-127页
创新点第127页
展望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40-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个人简历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类序列密码乱源部件研究
下一篇:CoFeB及Ni纳米软磁材料制备与磁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