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24页 |
1.1 镰刀菌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 镰刀菌产生主要毒素及产毒基因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2.1 镰刀菌毒素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镰刀菌产毒基因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 外源基因植酸酶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1 植酸酶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3.2 植酸酶的作用机理 | 第18-19页 |
1.3.3 植酸酶APPA | 第19页 |
1.4 外源基因抗菌肽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5 真菌转化的方法 | 第20-22页 |
1.5.1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20-21页 |
1.5.2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21-22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7页 |
2.1.1 菌株 | 第24页 |
2.1.2 主要试剂、酶及载体 | 第24-27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8页 |
2.2.1 大肠杆菌热激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27-28页 |
2.2.2 DNA热激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28页 |
2.2.3 质粒DNA提取 | 第28页 |
2.2.4 崩溃酶(Driselase)的配制 | 第28-29页 |
2.2.5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9页 |
2.2.6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 | 第29页 |
2.2.7 根癌农杆菌电击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29-30页 |
2.2.8 DNA电击转化EHA105感受态细胞 | 第30页 |
2.2.9 农杆菌EHA105 PCR鉴定 | 第30页 |
2.2.10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ATMT) | 第30-31页 |
2.2.1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1页 |
2.2.12 PCR鉴定 | 第31-32页 |
2.2.13 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32-33页 |
2.2.14 钼蓝法测定转化子植酸酶的酶活 | 第33-34页 |
2.2.15 抗菌肽抑菌试验 | 第34页 |
2.2.16 单端孢霉烯毒素提取及GC-MS检测 | 第34-35页 |
2.2.17 胚芽鞘苗期接种鉴定 | 第35-36页 |
2.2.18 田间花期接种鉴定 | 第36-37页 |
2.2.19 引物及其序列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50页 |
3.1 表达异源植酸酶转化子的构建 | 第38-42页 |
3.1.1 pLH-Phytase-HygB-Tri5载体构建 | 第38-39页 |
3.1.2 PCR鉴定 | 第39-40页 |
3.1.3 Southern blot | 第40-41页 |
3.1.4 植酸酶酶活力的测定 | 第41-42页 |
3.2 表达异源抗菌肽转化子的构建 | 第42-45页 |
3.2.1 pMD-defensin-neo-Pks4载体构建 | 第42-43页 |
3.2.2 PCR鉴定 | 第43-44页 |
3.2.3 Southern blot | 第44页 |
3.2.4 抗菌肽酶活分析 | 第44-45页 |
3.3 Gly突变体致病力分析 | 第45-50页 |
3.3.1 Gly突变体构建 | 第45页 |
3.3.2 PCR鉴定 | 第45-47页 |
3.3.3 Southern Blot | 第47-48页 |
3.3.4 产毒分析 | 第48页 |
3.3.5 苗期接种 | 第48-49页 |
3.3.6 花期接种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