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中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2 研究对象概述及其价值 | 第9页 |
1.3 《水经注》作者研究 | 第9-10页 |
1.4 《水经注》的成书背景 | 第10-11页 |
1.5 《水经注》研究回顾 | 第11-14页 |
1.6 论文结构与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自然对象的直接审美 | 第15-31页 |
2.1 以山为对象的审美 | 第15-20页 |
2.1.1 《水经注》中山的审美 | 第15-18页 |
2.1.2 《水经注》中石的审美 | 第18-20页 |
2.2 以水为对象的审美 | 第20-25页 |
2.2.1 《水经注》中江河的审美 | 第20-21页 |
2.2.2 《水经注》中溪涧的审美 | 第21-22页 |
2.2.3 《水经注》中泉水的审美 | 第22-23页 |
2.2.4 《水经注》中瀑布的审美 | 第23-24页 |
2.2.5 《水经注》中湖泽的审美 | 第24-25页 |
2.3 以植物为对象的审美 | 第25-28页 |
2.4 奇特自然景观的审美 | 第28-29页 |
2.5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自然山水的审美观念 | 第31-43页 |
3.1 先秦山水审美观 | 第31-36页 |
3.1.1 对自然的感知和欣赏 | 第32-34页 |
3.1.2 人与自然的审美关念 | 第34-36页 |
3.2 魏晋时期山水审美观 | 第36-37页 |
3.3 《水经注》所体现的山水审美观 | 第37-39页 |
3.4 《水经注》所体现的生态观 | 第39-42页 |
3.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人与自然互动过程的审美 | 第43-56页 |
4.1 交通设施——以桥、栈阁为代表 | 第43-49页 |
4.1.1 桥的形态审美 | 第43-48页 |
4.1.2 桥的社会文化意义 | 第48-49页 |
4.2 滨水空间——临水筑台 | 第49-52页 |
4.3 农田水利设施的图景 | 第52-54页 |
4.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人与自然的文化层面审美 | 第56-63页 |
5.1 神话传说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 | 第56-59页 |
5.2 对神异之事的态度 | 第59-61页 |
5.3 社会关系于自然中的体现 | 第61-62页 |
5.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对现代景观设计观念和实践的启示 | 第63-71页 |
6.1 景观设计观念的转变 | 第63-66页 |
6.1.1 生活态度的转变 | 第63-64页 |
6.1.2 生态审美意识的形成 | 第64-65页 |
6.1.3 动态过程意识 | 第65-66页 |
6.2 现代景观实践思路探索 | 第66-69页 |
6.2.1 再现被忽视的自然对象 | 第66-67页 |
6.2.2 城市背景下的景观适应性 | 第67-68页 |
6.2.3 城市发展问题的景观化解决 | 第68-69页 |
6.3 小结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85页 |
附表 1 《水经注》中山的叙述与描写 | 第75-79页 |
附表 2 《水经注》中江河的叙述与描写 | 第79-80页 |
附表 3 《水经注》中溪涧的叙述与描写 | 第80-81页 |
附表 4 《水经注》中泉水的叙述及描写 | 第81-82页 |
附表 5 《水经注》中瀑布的叙述及描写 | 第82-83页 |
附表 6 《水经注》中湖泽的叙述与描写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