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三相电机在单相电源供电系统下运行的发展历史 | 第11-19页 |
1.3.1 三相感应电机在单相电源供电系统下运行 | 第11-13页 |
1.3.2 三相同步电机在单相电源供电系统下运行 | 第13-14页 |
1.3.3 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在单相电源供电系统下的发展 | 第14-17页 |
1.3.4 相数变换器的发展历史 | 第17-19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第2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和数学模型 | 第20-31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在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20-24页 |
2.2.1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和特点 | 第20-21页 |
2.2.2 永磁同步电机在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21-24页 |
2.3 坐标变换 | 第24-27页 |
2.3.1 三相定子坐标系 | 第24-25页 |
2.3.2 两相定子坐标系 0系 | 第25页 |
2.3.3 同步旋转坐标系 dq0 系 | 第25页 |
2.3.4 三相定子坐标系和两相定子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 | 第25-27页 |
2.3.5 两相定子坐标系和同步旋转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 | 第27页 |
2.4 凸极永磁同步电动机在DQ0旋转坐标系下的瞬态数学模型 | 第27-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起动性能研究 | 第31-57页 |
3.1 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瞬态数学模型 | 第31-34页 |
3.1.1 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端电压约束条件 | 第31-33页 |
3.1.2 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在 dq 轴坐标系下的状态方程 | 第33-34页 |
3.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牵入同步判据 | 第34-41页 |
3.3 移相电容的计算 | 第41-45页 |
3.3.1 正负序电压和电流 | 第41-42页 |
3.3.2 运行移相电容 | 第42-43页 |
3.3.3 起动移相电容 | 第43-45页 |
3.4 仿真分析 | 第45-56页 |
3.4.1 牵入同步 | 第45-46页 |
3.4.2 Y 形接法时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起动过程仿真 | 第46-51页 |
3.4.3 Δ形接法时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起动过程仿真 | 第51-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稳态性能研究 | 第57-75页 |
4.1 对称分量法 | 第57-59页 |
4.2 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分析 | 第59-63页 |
4.2.1 电路分析 | 第59-61页 |
4.2.2 正序系统分析 | 第61-62页 |
4.2.3 负序系统分析 | 第62-63页 |
4.3 移相电容的计算 | 第63-66页 |
4.3.1 最小不平衡法 | 第64页 |
4.3.2 最大效率法 | 第64-65页 |
4.3.3 最大功率因数法 | 第65-66页 |
4.3.4 最大转矩法 | 第66页 |
4.4 仿真计算 | 第66-74页 |
4.4.1 Y 形接法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稳态性能分析 | 第66-70页 |
4.4.2 Δ形接法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稳态性能分析 | 第70-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电气可控电容器在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中的应用 | 第75-82页 |
5.1 电气可控电容器的基本原理 | 第75-77页 |
5.2 电气可控电容器在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机中的应用研究 | 第77-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