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作用下内力重分布研究及应用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归纳 | 第9-10页 |
1.3 我国框剪结构现行设计思路 | 第10-11页 |
1.4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第11-14页 |
1.4.1 现有国内外试验研究 | 第12-13页 |
1.4.2 内力重分布 | 第13页 |
1.4.3 多道抗震防线 | 第13-14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1.5.1 框架-剪力墙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确定 | 第14页 |
1.5.2 框架-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14-16页 |
2 框剪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模型 | 第16-28页 |
2.1 分析求解模块的选择 | 第16页 |
2.2 单元及材料模型的确定 | 第16-23页 |
2.2.1 单元模型 | 第17-19页 |
2.2.2 材料模型 | 第19-23页 |
2.3 材料本构 | 第23-25页 |
2.3.1 钢筋本构 | 第23-24页 |
2.3.2 混凝土本构 | 第24-25页 |
2.4 材料强度 | 第25-28页 |
2.4.1 混凝土材料参数 | 第25-26页 |
2.4.2 钢筋材料参数 | 第26-28页 |
3 框剪结构受力机制及模型设计 | 第28-38页 |
3.1 相关结构的受力机制 | 第28-31页 |
3.1.1 框架结构的受力机制 | 第28页 |
3.1.2 剪力墙结构的受力机制 | 第28-29页 |
3.1.3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机制 | 第29-31页 |
3.2 框剪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3.3 算例设计及模态分析 | 第33-38页 |
4 框剪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38-60页 |
4.1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简介 | 第38-39页 |
4.2 阻尼的设定 | 第39页 |
4.3 地震波的输入 | 第39-42页 |
4.4 动力时程结果对比分析 | 第42-47页 |
4.4.1 顶层位移 | 第42-43页 |
4.4.2 基底剪力 | 第43-44页 |
4.4.3 层间位移角 | 第44-47页 |
4.4.4 本节小结 | 第47页 |
4.5 框架底部承担剪力比例对比分析 | 第47-53页 |
4.5.1 M-1 模型结构损伤过程 | 第48-49页 |
4.5.2 M-2 波结构损伤过程 | 第49-51页 |
4.5.3 M-3 结构损伤过程 | 第51-52页 |
4.5.4 本节小结 | 第52-53页 |
4.6 楼层剪力分布研究及应用 | 第53-60页 |
4.6.1 基于基底剪力最大时刻楼层剪力分布 | 第53-55页 |
4.6.2 基于层间位移角特殊时刻楼层剪力分布 | 第55-58页 |
4.6.3 本节小结 | 第58-60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60-6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5.2 存在的问题和后续工作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