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煤气锅炉富氧燃烧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高炉煤气性质 | 第13-14页 |
1.2.1 高炉煤气物理性质 | 第13页 |
1.2.2 高炉煤气的燃烧特性 | 第13-14页 |
1.3 高炉煤气锅炉现状及发展方向 | 第14-15页 |
1.4 高炉煤气锅炉富氧燃烧技术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1.4.1 富氧燃烧技术简介 | 第15-16页 |
1.4.2 富氧燃烧技术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5 高炉煤气锅炉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1.5.1 计算燃烧学概述 | 第17-18页 |
1.5.2 高炉煤气锅炉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18-19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锅炉冷态动力场试验 | 第20-39页 |
2.1 冷态模化原理 | 第20-23页 |
2.1.1 相似理论 | 第20-21页 |
2.1.2 冷态模化理论 | 第21-22页 |
2.1.3 模化方法及模化条件的确立 | 第22-23页 |
2.2 锅炉系统概述 | 第23-25页 |
2.2.1 锅炉概况 | 第23-24页 |
2.2.2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 | 第24页 |
2.2.3 锅炉燃料特性 | 第24页 |
2.2.4 燃烧器设计参数 | 第24-25页 |
2.2.5 主要辅助设备 | 第25页 |
2.3 风机挡板特性试验 | 第25-30页 |
2.3.1 送风机挡板特性试验 | 第25-28页 |
2.3.2 引风机挡板特性试验 | 第28-30页 |
2.4 风门挡板特性试验 | 第30-35页 |
2.5 炉内气流流动特性试验 | 第35-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锅炉富氧燃烧的数值模拟 | 第39-60页 |
3.1 数学模型 | 第39-47页 |
3.1.1 基本守恒方程 | 第39-41页 |
3.1.2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 第41-43页 |
3.1.3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 第43-45页 |
3.1.4 辐射换热模型 | 第45-47页 |
3.2 物理模型及其网格划分 | 第47-49页 |
3.2.1 模拟对象及其简化 | 第47-48页 |
3.2.2 模型网格的划分 | 第48-49页 |
3.3 模拟工况 | 第49页 |
3.4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9-51页 |
3.5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1-57页 |
3.5.1 速度分布结果及分析 | 第51-53页 |
3.5.2 温度分布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3.5.3 锅炉壁面热流分布结果及分析 | 第56-57页 |
3.6 富氧燃烧模拟结果对比 | 第57-5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锅炉富氧燃烧技术改造及热态燃烧试验 | 第60-74页 |
4.1 富氧燃烧技术改造方案 | 第60-63页 |
4.1.1 改造方案设计 | 第60-62页 |
4.1.2 设备选型 | 第62页 |
4.1.3 安全性评价 | 第62-63页 |
4.2 热平衡测试 | 第63-64页 |
4.2.1 测试目的 | 第63页 |
4.2.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第63-64页 |
4.2.3 测试条件及要求 | 第64页 |
4.2.4 测试工况 | 第64页 |
4.3 锅炉热平衡计算 | 第64-67页 |
4.3.1 热平衡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4.3.2 锅炉输入热量 | 第65页 |
4.3.3 锅炉有效利用热 | 第65-66页 |
4.3.4 锅炉各项热损失 | 第66-67页 |
4.3.5 锅炉热效率 | 第67页 |
4.4 试验期间煤气工业分析 | 第67-68页 |
4.5 锅炉热态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8-71页 |
4.5.1 锅炉常规工况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68-69页 |
4.5.2 锅炉富氧燃烧运行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9-71页 |
4.6 锅炉富氧燃烧效益分析 | 第71-72页 |
4.6.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71-72页 |
4.6.2 环境效益分析 | 第7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