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1 城市群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主要动力 | 第9页 |
1.1.2 城市能级提升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9-10页 |
1.1.3 浙中城市群是浙江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 第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第11-12页 |
1.3.2 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 | 第12页 |
1.3.3 数据分析与图表分析相结合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4-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城市群 | 第14页 |
2.1.2 能级 | 第14页 |
2.1.3 城市能级 | 第14-15页 |
2.1.4 城市群能级 | 第15页 |
2.2 城市群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21页 |
2.2.1 国外研究 | 第15-18页 |
2.2.2 国内研究 | 第18-21页 |
2.3 城市群及城市能级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2.3.1 国外研究 | 第21页 |
2.3.2 国内研究 | 第21-24页 |
2.4 浙中城市群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3 浙中城市群发展概况 | 第26-33页 |
3.1 区位与研究范围 | 第26-27页 |
3.2 浙中城市群发展过程 | 第27-28页 |
3.3 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特征 | 第28-33页 |
3.3.1 经济水平居省内中游,与杭甬温差距较大 | 第29页 |
3.3.2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 第29-30页 |
3.3.3 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多变 | 第30-33页 |
4 浙中城市群城市能级测度与分析 | 第33-55页 |
4.1 城市能级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37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3-34页 |
4.1.2 指标选择思路与方法 | 第34-35页 |
4.1.3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37页 |
4.2 城市能级测度模型构建 | 第37-38页 |
4.2.1 测度方法选择 | 第37页 |
4.2.2 城市能级指数测度模型构建 | 第37-38页 |
4.3 数据来源与指标权重确定 | 第38-44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38页 |
4.3.2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4.3.3 指标权重计算步骤 | 第39-40页 |
4.3.4 指标权重值确定 | 第40-44页 |
4.4 浙中城市群城市能级测度 | 第44-47页 |
4.4.1 经济功能指数 | 第45页 |
4.4.2 创新功能指数 | 第45-46页 |
4.4.3 支撑服务功能指数 | 第46页 |
4.4.4 城市能级指数 | 第46-47页 |
4.5 浙中城市群各城市能级比较 | 第47-53页 |
4.5.1 经济功能 | 第47-48页 |
4.5.2 创新功能 | 第48-50页 |
4.5.3 支撑服务功能 | 第50-51页 |
4.5.4 城市能级 | 第51-53页 |
4.6 存在问题分析 | 第53-55页 |
4.6.1 核心城市能级水平不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 第53页 |
4.6.2 城市能级水平差距较大,处于集聚大于扩散阶段 | 第53-54页 |
4.6.3 城市能级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完善的能级体系 | 第54-55页 |
5 浙中城市群城市能级提升的主要措施 | 第55-61页 |
5.1 加快核心城市发展,提升金华市区和义乌市能级水平 | 第55-57页 |
5.2 提高中心城市能级水平,缩小城市能级水平差距 | 第57-58页 |
5.3 改善城市能级结构,完善城市能级体系 | 第58页 |
5.4 完善不同层次城市功能定位,促进城市错位发展 | 第58-60页 |
5.5 加强县市间合作与沟通,促进协调管理机制形成 | 第60-61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6.2 存在不足 | 第6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A 指标权重值主要计算过程表 | 第69-71页 |
附录B 浙中城市群各城市31个测度指标具体计算结果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