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前言 | 第11-12页 |
1 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概况 | 第12-19页 |
1.1 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小型底栖动物概况 | 第12-13页 |
1.1.2 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15页 |
1.1.3 我国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桡足类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5-16页 |
1.2 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潮间带的概况 | 第16-17页 |
1.2.2 潮间带的划分方法 | 第17页 |
1.2.3 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0页 |
2.1.1 太平湾砂质潮间带 | 第19页 |
2.1.2 仰口湾砂质潮间带 | 第19-20页 |
2.2 研究站位和方法 | 第20-21页 |
2.2.1 取样地点和时间 | 第20-21页 |
2.2.2 样品的取样方法 | 第21页 |
2.3 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 | 第21-23页 |
2.3.1 粒度的测定 | 第22页 |
2.3.2 叶绿素 a 的测定 | 第22页 |
2.3.3 有机质的测定 | 第22-23页 |
2.4. 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4.1 小型底栖动物样品的室内分选 | 第23页 |
2.4.2 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的计算 | 第23-24页 |
2.4.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3 青岛砂质潮间带沉积环境特征 | 第25-38页 |
3.1 表层海水与间隙水环境特征 | 第25-29页 |
3.2 沉积物粒度及化学环境特征 | 第29-33页 |
3.3 沉积物环境的多元统计分析 | 第33-38页 |
3.3.1 沉积环境的主成分分析排序 | 第33-36页 |
3.3.2 沉积环境变量的 CLUSTER 聚类分组 | 第36-38页 |
3.4 小结 | 第38页 |
4 小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及季节动态 | 第38-63页 |
4.1 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 | 第38-41页 |
4.1.1 2008 年二浴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 | 第38-39页 |
4.1.2 2010 年二浴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 | 第39-40页 |
4.1.3 2010 年仰浴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 | 第40-41页 |
4.2 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 第41-56页 |
4.2.1 2008 年二浴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 第41-45页 |
4.2.2 2010 年二浴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 第45-51页 |
4.2.3 2010 年仰浴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 第51-56页 |
4.3 2008 年与 2010 年二浴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及分布的年际变化 | 第56-59页 |
4.3.1 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及分布的变化 | 第56-58页 |
4.3.2 小型底栖动物垂直分布的变化 | 第58-59页 |
4.4 2010 年二浴和仰浴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及分布的比较 | 第59-63页 |
4.4.1 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及分布的比较 | 第59-61页 |
4.4.2 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比较 | 第61-62页 |
4.4.3 小型底栖动物垂直分布的比较 | 第62-63页 |
5 讨论 | 第63-68页 |
5.1 青岛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及分布的比较 | 第64-66页 |
5.2 不同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及分布的比较 | 第66-68页 |
6 结论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