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关于失地农民的研究 | 第12-16页 |
1.2.2 关于失地农民分化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3 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 第20-21页 |
1.3.4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1.4.1 失地农民 | 第22页 |
1.4.2 分化与固化 | 第22-24页 |
第2章 征地前赤壁市M村失地农民隐性的分化 | 第24-34页 |
2.1 我国城市化中的特殊城乡结构背景 | 第24-26页 |
2.1.1 城乡间的多重隔阂 | 第24-25页 |
2.1.2 城乡间的有限流动 | 第25-26页 |
2.2 征地前农民隐性的分化 | 第26-32页 |
2.2.1 特殊城乡结构下农民身份的分化 | 第26-27页 |
2.2.2 征地前农民生活状况的分化 | 第27-30页 |
2.2.3 征地前农民困境的分化 | 第30-32页 |
2.3 征地前农民隐性分化的原因分析 | 第32-33页 |
2.3.1 特殊的城乡结构是分化的根本原因 | 第32-33页 |
2.3.2 农民群体的不同行动选择是分化的内在原因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征地中赤壁市M村失地农民显性的分化 | 第34-46页 |
3.1 我国城市化征地的背景 | 第34-35页 |
3.1.1 我国现行征地的制度背景 | 第34-35页 |
3.1.2 我国现行征地制度背景下的赤壁市M村征地状况 | 第35页 |
3.2 征地中农民显性的分化 | 第35-41页 |
3.2.1 征地中认知和行动的分化 | 第35-40页 |
3.2.2 征地中权、利的分化 | 第40-41页 |
3.3 征地中农民分化凸显的原因分析 | 第41-45页 |
3.3.1 制度作用的差异性后果 | 第42页 |
3.3.2 不同群体所面临失地的差异性冲击 | 第42-44页 |
3.3.3 农民主体的差异性行动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征地后赤壁市M村失地农民分化的固化 | 第46-61页 |
4.1 失地农民的新生活环境特征 | 第46-49页 |
4.1.1 新物质生活特征 | 第46-48页 |
4.1.2 新文化生活特征 | 第48页 |
4.1.3 新权利生活特征 | 第48-49页 |
4.2 征地后农民分化的固化 | 第49-57页 |
4.2.1 失地后农民身份状态的分化 | 第49-51页 |
4.2.2 失地后农民生活状况的分化 | 第51-55页 |
4.2.3 失地后农民明显的阶层分化 | 第55-57页 |
4.3 失地后农民分化固化的原因分析 | 第57-59页 |
4.3.1 现代化风险对个体具有的外部性特征 | 第58-59页 |
4.3.2 现代化风险对个体具有的不可抗特征 | 第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促进失地农民合理分化的途径探讨 | 第61-72页 |
5.1 赤壁市M村失地农民分化特征分析 | 第61-66页 |
5.1.1 失地农民分化的演变路径:隐性→显性→固化 | 第61-62页 |
5.1.2 分化产生的内在机制:主体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互动 | 第62-64页 |
5.1.3 分化与困境的关系:共生共变、互相型塑 | 第64-66页 |
5.2 促进失地农民合理分化的途径探讨 | 第66-72页 |
5.2.1 以人为本是重要前提 | 第66-67页 |
5.2.2 依不同主体需求进行帮扶 | 第67-69页 |
5.2.3 依分化的不同阶段变革具体政策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硕士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