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开发地下空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0-11页 |
1.2 盾构机施工技术的发展及开敞式盾构机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课题来源 | 第12-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2 地质特性分析及典型工况确定 | 第14-26页 |
2.1 地质概述 | 第14-17页 |
2.2 粘土的特性分析 | 第17-22页 |
2.2.1 粘土的级配 | 第17-20页 |
2.2.2 粘土的强度 | 第20-21页 |
2.2.3 粘土的塑性指数 | 第21-22页 |
2.3 卵石的特性分析 | 第22-24页 |
2.3.1 卵石的尺寸 | 第22页 |
2.3.2 卵石的强度 | 第22-24页 |
2.3.3 石英的含量 | 第24页 |
2.4 挖掘装置工况的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新型开敞式盾构机挖掘装置设计 | 第26-36页 |
3.1 闭胸式盾构机和新型开敞式盾构机挖掘装置的对比 | 第26-33页 |
3.1.1 结构型式对比 | 第26-28页 |
3.1.2 对粘土地层适应能力的对比 | 第28-31页 |
3.1.3 对卵石地层适应能力的对比 | 第31-33页 |
3.2 新型开敞式盾构机适应性分析 | 第33-35页 |
3.2.1 新型开敞式盾构机对环境的适应性 | 第33-34页 |
3.2.2 新型开敞式盾构机对地层稳定性的控制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盾构机挖掘装置主结构参数设计 | 第36-59页 |
4.1 设计输入 | 第36页 |
4.2 挖掘装置三维建模 | 第36-40页 |
4.2.1 建立零部件模型 | 第36-40页 |
4.2.2 建立装配体模型 | 第40页 |
4.3 挖掘装置工序设计 | 第40-43页 |
4.4 挖掘装置工位设计 | 第43-46页 |
4.4.1 初始工位 | 第43-44页 |
4.4.2 工位一 | 第44页 |
4.4.3 工位二 | 第44页 |
4.4.4 工位三 | 第44页 |
4.4.5 工位四 | 第44-46页 |
4.4.6 工位五 | 第46页 |
4.5 挖掘装置的正向运动学分析 | 第46-50页 |
4.6 挖掘装置的动力学分析 | 第50-53页 |
4.7 挖掘装置的逆向运动学分析 | 第53-55页 |
4.8 挖掘装置主结构参数设计 | 第55-57页 |
4.9 铲斗的挖掘阻力 | 第57-58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盾构机挖掘装置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第59-73页 |
5.1 运动仿真的前处理 | 第59-62页 |
5.1.1 连杆的定义 | 第59页 |
5.1.2 运动副的定义 | 第59-61页 |
5.1.3 运动副驱动的定义 | 第61-62页 |
5.1.4 确定计算方案 | 第62页 |
5.2 挖掘装置的运动学仿真 | 第62-71页 |
5.2.1 逆向运动学仿真 | 第63-66页 |
5.2.2 正向运动学仿真 | 第66-71页 |
5.3 挖掘装置的动力学仿真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