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8页 |
1.1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 | 第9-12页 |
1.1.1 细胞内 Ca2+含量增高 | 第9-10页 |
1.1.2 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多 | 第10-11页 |
1.1.3 中性粒细胞被激活 | 第11页 |
1.1.4 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量增多 | 第11-12页 |
1.2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的预防 | 第12-14页 |
1.2.1 适度运动并注重体重变化 | 第12页 |
1.2.2 合理膳食 | 第12-13页 |
1.2.3 戒烟 | 第13页 |
1.2.4 血糖水平的监控 | 第13页 |
1.2.5 血压水平的监控 | 第13-14页 |
1.2.6 合理用药 | 第14页 |
1.3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的治疗 | 第14-19页 |
1.3.1 早期再灌注治疗 | 第14-15页 |
1.3.2 脑钠肽水平的监测 | 第15-16页 |
1.3.3 药物治疗 | 第16-19页 |
1.4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 | 第19-28页 |
1.4.1 不同活动方式对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的影响 | 第19-22页 |
1.4.2 排便对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的影响 | 第22-28页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29页 |
2.3.1 心率和血压 | 第29页 |
2.3.2 心肌耗氧量的变化情况 | 第29页 |
2.3.3 随访观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 第29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第3章 结果 | 第30-34页 |
3.1 不同排便方式所用时间 | 第30页 |
3.2 不同排便方式心率变化 | 第30-31页 |
3.3 不同排便方式血压变化 | 第31-32页 |
3.4 不同排便方式心肌耗氧量变化 | 第32-33页 |
3.5 随访观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 第33-34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4-38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作者简介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