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的路径探索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4-16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6-23页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6-20页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0-23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3-25页
        1.3.1 研究思路第23页
        1.3.2 研究方法第23-25页
第二章. 社会工作者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概述第25-36页
    2.1 社会工作者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相关概念第25-30页
        2.1.1 社会工作者及其内涵第25-26页
        2.1.2 社区社会工作者及其功能第26-27页
        2.1.3 社区社会工作者与传统社区工作者第27-28页
        2.1.4 社区公共服务及其内容第28-29页
        2.1.5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及其特点第29-30页
    2.2 社会工作者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第30-31页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30页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30-31页
        2.2.3 治理理论第31页
    2.3 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必要性第31-36页
        2.3.1 有效化解社会变迁带来的新问题第31-32页
        2.3.2 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保障第32页
        2.3.3 有效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第32-33页
        2.3.4 为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大力支持第33页
        2.3.5 有效扩大社会自治领域与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第33-34页
        2.3.6 提高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第34-36页
第三章. 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现有主要路径及SWOT分析第36-44页
    3.1 社会工作者通过体制内部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第37-39页
    3.2 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服务中心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第39-40页
    3.3 社会工作者通过政府购买民间社工组织服务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第40-42页
    3.4 结论第42-44页
第四章. 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困境及原因第44-58页
    4.1 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城市社区服务面临的困境第44-52页
        4.1.1 社会工作者队伍尚不能满足社区公共服务的要求第44-45页
        4.1.2 体制内部缺乏科学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第45-47页
        4.1.3 社区服务中心行政化现象严重第47-48页
        4.1.4 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发育不健全第48-50页
        4.1.5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制不完善第50-51页
        4.1.6 社区居民有效参与不足第51-52页
    4.2 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面临困境的原因第52-58页
        4.2.1 管理理念层面:重管理轻服务第52-53页
        4.2.2 体制层面:遭遇制度瓶劲第53-56页
        4.2.3 发展层面:发展起步阶段第56-58页
第五章. 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优化第58-69页
    5.1 宏观层面的路径支持:从政府、社区和社会工作者三方面入手第58-62页
        5.1.1 理顺政社关系,进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第58-59页
        5.1.2 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第59-60页
        5.1.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一支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第60-62页
    5.2 微观层面的路径优化:消解三种介入途径的体制障碍第62-69页
        5.2.1 优化体制内部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第62-63页
        5.2.2 准确定位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和功能第63-64页
        5.2.3 培育和促进民间社工组织的发展第64-65页
        5.2.4 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制度第65-67页
        5.2.5 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积极性第67-69页
结束语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致谢第73-75页
附表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瑞典居家养老服务及其对中国的借鉴研究--基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
下一篇:德国标准化与德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