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9-20页 |
引言 | 第20-23页 |
第一部分 不同癫痫发作类型发作间期和癫痫发作后血清ATP、ADP和AMP水解率的动态变化 | 第23-40页 |
前言 | 第23-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结果 | 第25-31页 |
讨论 | 第31-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第二部分 不同癫痫发作类型血清可溶性磷酸二酯酶活性与癫痫发作的关系 | 第40-56页 |
前言 | 第40-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结果 | 第43-47页 |
讨论 | 第47-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第三部分 腺苷A_1受体对杏仁核点燃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作用机制 | 第56-67页 |
前言 | 第56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56-61页 |
结果 | 第61-64页 |
讨论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综述 | 第75-88页 |
综述一 线粒体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第75-81页 |
综述二 缺氧与细胞能量状态 | 第8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表 | 第88-90页 |
个人简历 | 第90-9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