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高等教育理论论文

文化民族性与大学关系历史研究

论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2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15-20页
    第二节 研究意义第20-23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23-31页
        一、文化民族性第23-25页
        二、文化民族性相关研究第25-30页
        三、大学文化学第30-31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视角与方法第31-42页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第31-35页
        二、研究视角第35-37页
        三、研究方法第37-42页
第二章 文化民族性:定义、内涵与特征第42-68页
    第一节 文化概念及其民族性解读第42-48页
    第二节 民族性:概念、生成及表现第48-52页
        一、民族性概念第48-50页
        二、民族性生成第50页
        三、民族性表现第50-52页
    第三节 文化民族性第52-68页
        一、文化民族性的生成第52-57页
        二、文化民族性的内涵第57-63页
        三、文化民族性的特征第63-68页
第三章 文化民族性与大学关系历史基础:古典文化与高等教育第68-90页
    第一节 古希腊哲学第68-80页
        一、自然哲学第69-74页
        二、古典哲学第74-80页
    第二节 理性精神第80-86页
        一、自然的发现第81-82页
        二、人的发现第82-84页
        三、信仰模式第84-86页
    第三节 古希腊、罗马高等教育第86-90页
第四章 文化民族性与大学关系历史基础:基督教文化与中世纪大学第90-103页
    第一节 中世纪文化特征第90-93页
    第二节 中世纪早期的高等教育第93-94页
    第三节 文化复兴与中世纪大学第94-103页
        一、中世纪文化复兴第94-96页
        二、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的发展第96-97页
        三、中世纪大学形成第97-103页
第五章 文化民族性与大学关系萌芽第103-135页
    第一节 近代文化与大学第103-126页
        一、文艺复兴与大学第104-112页
        二、宗教改革与大学第112-118页
        三、科学革命与大学第118-126页
    第二节 文化民族性与大学关系的萌芽第126-135页
        一、大学的民族化第129-130页
        二、大学的科学化第130-132页
        三、大学的民主化第132-135页
第六章 文化民族性与现代大学:英国大学的演进第135-171页
    第一节 英国文化发展模式的形成第135-142页
    第二节 英国现代大学体系的形成第142-156页
        一、古典大学的演进第144-147页
        二、伦敦大学的建立第147-153页
        三、城市学院的兴起第153-155页
        四、高等技术学院的建立第155-156页
    第三节 绅士文化对英国大学的影响第156-171页
        一、绅士文化的构成因素第157-160页
        二、绅士文化的形成第160-164页
        三、绅士文化的特点第164-165页
        四、绅士文化对英国大学的影响第165-171页
第七章 文化民族性与现代大学:德国大学的崛起第171-207页
    第一节 德国大学的传统第171-179页
        一、哈勒大学第172-176页
        二、哥廷根大学第176-178页
        三、哈勒、哥廷根大学的影响第178-179页
    第二节 文化国家的形成第179-182页
    第三节 德国文化的成就第182-189页
        一、伊拉斯谟与人文主义第183-184页
        二、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第184-185页
        三、开普勒与自然科学第185-186页
        四、莱布尼茨与启蒙哲学第186-187页
        五、康德与古典主义哲学第187-188页
        六、赫尔德与浪漫主义运动第188-189页
    第四节 教育国的诞生第189-193页
    第五节 普法战争的刺激第193-195页
    第六节 克里斯玛人物的作用第195-202页
        一、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第195-197页
        二、施莱尔马赫第197-199页
        三、洪堡第199-201页
        四、费希特第201-202页
    第七节 德国大学的崛起及影响第202-207页
结语第207-212页
    一、研究内容第207-210页
    二、研究结论第210页
    三、研究不足第210页
    四、后续研究第210-212页
参考文献第212-234页
    一、中文译著第212-223页
    二、中文著作第223-227页
    三、英文著作第227-228页
    四、中文期刊第228-233页
    五、学位论文第233-234页
后记第234-236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36页

论文共2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研究
下一篇:中国书法结体和章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