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昆虫附肢特化的研究概述 | 第10-16页 |
1.1.1 昆虫附肢原基发育基因 | 第11-12页 |
1.1.2 昆虫体轴形成 | 第12-13页 |
1.1.3 不同附肢类型的特化 | 第13-14页 |
1.1.4 附肢的异速生长 | 第14-16页 |
1.2 昆虫足再生的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1.3 数字基因表达谱 | 第18-19页 |
1.3.1 高通量测序 | 第18页 |
1.3.2 数字基因表达谱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东亚飞蝗内参基因筛选 | 第21-4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2.1.1 试虫饲养 | 第21-22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1.3 生物因素样本获取 | 第22页 |
2.1.4 非生物因素处理 | 第22-23页 |
2.1.5 总RNA提取及反转录成cDNA | 第23-24页 |
2.1.6 内参基因引物设计 | 第24-27页 |
2.1.7 荧光定量实验操作 | 第27页 |
2.1.8 内参基因筛选结果验证 | 第27页 |
2.1.9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40页 |
2.2.1 RNA质量 | 第27-28页 |
2.2.2 PCR扩增效率 | 第28页 |
2.2.3 内参基因的表达扩增 | 第28-29页 |
2.2.4 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 | 第29-39页 |
2.2.5 内参基因筛选结果的验证 | 第39-40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40-44页 |
第三章 数字基因表达谱筛选东亚飞蝗前、中、后足间差异表达基因 | 第44-8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9页 |
3.1.1 供试昆虫 | 第44页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44页 |
3.1.3 构建东亚飞蝗胚胎发育图谱 | 第44页 |
3.1.4 RNA样品检测及测序文库准备 | 第44页 |
3.1.5 测序文库的构建及文库检验 | 第44-45页 |
3.1.6 Illumina测序 | 第45页 |
3.1.7 参考基因组 | 第45页 |
3.1.8 DGE测序结果验证 | 第45-4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82页 |
3.2.1 东亚飞蝗胚胎发育图谱 | 第49-52页 |
3.2.2 总RNA提取质量 | 第52-53页 |
3.2.3 测序结果及序列比对分析 | 第53-56页 |
3.2.4 测序结果注释 | 第56-60页 |
3.2.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60-61页 |
3.2.6 差异基因筛选 | 第61-72页 |
3.2.7 差异基因GO分析 | 第72-75页 |
3.2.8 差异基因KEGG分析 | 第75-77页 |
3.2.9 差异基因表达结果验证 | 第77-82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82-84页 |
第四章 dpp基因在东亚飞蝗足发育过程中功能研究 | 第84-9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8页 |
4.1.1 供试昆虫 | 第84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84页 |
4.1.3 RNA提取及反转录成cDNA | 第84页 |
4.1.4 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dpp基因片段或3’端序列 | 第84-85页 |
4.1.5 RACE技术克隆dpp基因3’端序列 | 第85页 |
4.1.6 PCR和RACE产物纯化 | 第85-86页 |
4.1.7 连接转化 | 第86页 |
4.1.8 阳性重组子的鉴定和测序 | 第86页 |
4.1.9 序列比对 | 第86-87页 |
4.1.10 体外双链RNA(dsRNA)的合成 | 第87-88页 |
4.1.11 dsRNA的注射及样本提取 | 第88页 |
4.1.12 基因沉默效率检测 | 第88页 |
4.1.13 基因相对表达量数据分析 | 第8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5页 |
4.2.1 基因序列 | 第88-91页 |
4.2.2 东亚飞蝗dpp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 第91-93页 |
4.2.3 胚胎期基因沉默效果检测 | 第93-95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95-96页 |
第五章 ubx基因在东亚飞蝗足特化过程中功能研究 | 第96-10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8页 |
5.1.1 供试昆虫 | 第96页 |
5.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96页 |
5.1.3 RNA提取及反转录成cDNA | 第96页 |
5.1.4 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ubx基因片段 | 第96-97页 |
5.1.5 基因克隆及测序 | 第97页 |
5.1.6 基因沉默及沉默效果检测 | 第97页 |
5.1.7 免疫组化染色 | 第97-98页 |
5.1.8 基因相对表达量数据分析 | 第9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3页 |
5.2.1 基因序列 | 第98-100页 |
5.2.2 ubx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 第100-101页 |
5.2.3 免疫组化染色 | 第101-102页 |
5.2.4 基因沉默效果检测 | 第102-103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东亚飞蝗足再生现象的研究 | 第105-11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7页 |
6.1.1 试虫的饲养 | 第105页 |
6.1.2 实验仪器和用具 | 第105页 |
6.1.3 实验方法 | 第105-106页 |
6.1.4 数据分析 | 第106-107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107-114页 |
6.2.1 足的再生能力 | 第107-109页 |
6.2.2 再生足的形态特征 | 第109-110页 |
6.2.3 足断肢的程度与再生生长之间的关系 | 第110页 |
6.2.4 断足再生对蝗蝻发育历期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6.2.5 东亚飞蝗足再生与棉铃虫足再生现象的比较 | 第111-114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114-11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个人简介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