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消防工作论文

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5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研究对象现状分析第11-14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4页
        1.3.2 理论意义第14-15页
        1.3.3 实践意义第15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9页
        1.4.3 国内外文献述评第19-20页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0-23页
        1.5.1 研究思路第20-21页
        1.5.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2-23页
    1.6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第23页
        1.6.1 研究创新点第23页
        1.6.2 研究难点第23页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23-25页
        1.7.1 构建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23-24页
        1.7.2 提出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评价的新方法第24页
        1.7.3 有针对性的提出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的提升策略第24-25页
第二章 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5-30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5页
        2.1.1 城市防灾基础设施的定义第25页
        2.1.2 城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的定义第25页
    2.2 城市防灾基础设施系统的分类界定第25-26页
    2.3 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第26-29页
        2.3.1 公共物品理论与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第26-27页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第27-28页
        2.3.3 灰色系统理论与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第28页
        2.3.4 业务持续管理理论与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0-44页
    3.1 北京市主要灾害类型及原因分析第30-31页
        3.1.1 北京市主要灾害类型第30页
        3.1.2 北京市主要灾害的原因分析第30-31页
    3.2 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1-32页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2-40页
        3.3.1 评价体系选取原则第32页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2-34页
        3.3.3 评价指标的初选第34-38页
        3.3.4 指标体系的确定第38-40页
    3.4 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指标阐述第40-43页
        3.4.1 灾前预防能力第40-41页
        3.4.2 灾时抵御能力第41-42页
        3.4.3 灾后应急救援能力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评价第44-68页
    4.1 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评价方法第44-49页
        4.1.1 组合评价模型第44-45页
        4.1.2 灰色关联分析法第45-47页
        4.1.3 组合赋权法确权步骤第47-49页
    4.2 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评价权重的确定第49-58页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第49-52页
        4.2.2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客观权重第52-57页
        4.2.3 确定综合权重第57-58页
    4.3 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评价分析第58-67页
        4.3.1 数据的收集整理第58-60页
        4.3.2 灰色关联度分析第60-65页
        4.3.3 评价结果分析第65-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提升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的策略研究第68-78页
    5.1 提升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的基本思路第68页
    5.2 提升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的具体措施第68-77页
        5.2.1 持续加大投入和监管力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第69-71页
        5.2.2 制定健全的综合协调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模式第71-74页
        5.2.3 提高全社会的应急避灾救援意识第74-77页
    5.3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研究结论第78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5-86页
附录(一) 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评价指标选取专家问卷调查第86-89页
附录(二) 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评价指标重要性专家问卷调查第89-96页
附录(三) 指标层利用SPSS求得客观权重结果第96-106页
附录(四) 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关联度及排序结果第106-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离子掺杂的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加权SVM的工业控制网络入侵检测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