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官屯油田西区孔一段储层优势渗流通道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1 优势渗流通道的概念 | 第7-8页 |
1.2.2 优势渗流通道的识别 | 第8-9页 |
1.2.3 优势渗流通道的成因 | 第9页 |
1.3 研究区概况 | 第9-14页 |
1.3.1 地质特征 | 第9-12页 |
1.3.2 开发情况 | 第12-13页 |
1.3.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2章 孔一段储层特征及储层参数的变化特征 | 第17-37页 |
2.1 孔一段储层特征 | 第17-25页 |
2.1.1 岩性特征 | 第17-19页 |
2.1.2 物性特征 | 第19-20页 |
2.1.3 孔隙结构特征 | 第20-22页 |
2.1.4 非均质性特征 | 第22-25页 |
2.2 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变化 | 第25-37页 |
2.2.1 储层物性参数变化特征 | 第25-33页 |
2.2.2 储层测井响应变化特征 | 第33-37页 |
第3章 优势渗流通道的识别方法及特征 | 第37-62页 |
3.1 优势渗流通道的识别方法 | 第37-54页 |
3.1.1 利用示踪剂识别优势渗流通道 | 第37-47页 |
3.1.2 利用吸水剖面识别优势渗流通道 | 第47-50页 |
3.1.3 利用动态资料识别优势渗流通道 | 第50-54页 |
3.2 优势渗流通道静态地质特征 | 第54-62页 |
3.2.1 优势渗流通道砂体厚度特征 | 第54-55页 |
3.2.2 优势渗流通道的物性特征 | 第55-56页 |
3.2.3 优势渗流通道的沉积微相特征 | 第56-62页 |
第4章 优势渗流通道的分布特征 | 第62-72页 |
4.1 优势渗流通道的预测标准 | 第62-66页 |
4.1.1 含水率界限 | 第62页 |
4.1.2 层间渗透率级差界限 | 第62-63页 |
4.1.3 层内渗透率级差界限 | 第63-66页 |
4.2 优势渗流通道的分布特征 | 第66-72页 |
4.2.1 优势渗流通道的单井识别 | 第66-67页 |
4.2.2 优势渗流通道的剖面分布特征 | 第67-70页 |
4.2.3 优势渗流通道的平面分布特征 | 第70-72页 |
第5章 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主控因素 | 第72-85页 |
5.1 地质因素 | 第72-84页 |
5.1.1 物性对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影响 | 第72-75页 |
5.1.2 储层非均质性对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影响 | 第75-79页 |
5.1.3 储层微观性质变化对优势渗流通道的影响 | 第79-82页 |
5.1.4 成岩作用对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影响 | 第82-84页 |
5.2 后期开发因素 | 第84-8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