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席夫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应用于金属离子光谱分析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符号说明第11-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荧光分析法第13-14页
    1.3 荧光探针识别机理第14-16页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第14-15页
        1.3.2 分子内电荷转移第15页
        1.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第15-16页
    1.4 比色法检测金属离子第16页
    1.5 席夫碱类化合物第16-18页
    1.6 铜离子比色荧光传感器第18-19页
    1.7 论文设想第19-21页
第2章 4-氨基安替吡啉衍生物对Cu~(2+)的分析检测第21-34页
    2.1 前言第21-22页
    2.2 实验部分第22-23页
        2.2.1 仪器第22页
        2.2.2 试剂第22页
        2.2.3 化合物NTBL合成过程及表征第22-23页
        2.2.4 实验方法第2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3-33页
        2.3.1 裸眼检测铜离子第23-24页
        2.3.2 化合物NTBL对Cu~(2+)的吸收光谱响应第24-25页
        2.3.3 化合物NTBL对Cu~(2+)的选择性研究第25-27页
        2.3.4 pH和时间影响第27-28页
        2.3.5 可逆实验第28页
        2.3.6 裸眼和试纸检测Cu~(2+)第28-30页
        2.3.7 部分测定Cu~(2+)方法的比较第30页
        2.3.8 传感机理第30-33页
    2.4 小结第33-34页
第3章“Turn-On”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于细胞中Cu~(2+)离子的识别研究第34-48页
    3.1 前言第34-35页
    3.2 实验部分第35-36页
        3.2.1 仪器第35页
        3.2.2 试剂第35页
        3.2.3 检测方法第35-36页
        3.2.4 细胞实验第36页
        3.2.5 合成过程第36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36-47页
        3.3.1 荧光选择性探究第36-38页
        3.3.2 优化条件第38-39页
        3.3.3 Cu~(2+)的荧光滴定实验第39-40页
        3.3.4 共存离子影响第40-41页
        3.3.5 Cu~(2+)与化合物DTBL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研究第41-42页
        3.3.6 裸眼和试纸检测Cu~(2+)第42-43页
        3.3.7 传感机理讨论第43-46页
        3.3.8 细胞中荧光成像第46-47页
    3.4 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4-二甲氨基苯甲酰类衍生物对铜离子及铁离子的应用分析检测第48-65页
    4.1 前言第48-49页
    4.2 实验部分第49-50页
        4.2.1 仪器第49页
        4.2.2 试剂第49页
        4.2.3 方法第49页
        4.2.4 细胞第49-50页
        4.2.5 合成方法第5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0-63页
        4.3.1 化合物YTBL对不同离子的荧光光谱响应第50-51页
        4.3.2 实验条件优化第51-53页
        4.3.3 化合物YTBL对Cu~(2+)及YTBL-Cu~(2+)对Fe~(3+) 的光谱响应第53-54页
        4.3.4 共存组分的影响第54-55页
        4.3.5 化合物YTBL对Cu~(2+)的吸收光谱影响第55-57页
        4.3.6 Cu~(2+)/Fe~(3+)间对YTBL荧光光谱的相互影响第57-58页
        4.3.7 裸眼和测试纸检测第58-59页
        4.3.8 机理探讨第59-63页
        4.3.9 细胞中Cu~(2+)和Fe~(3+)的荧光成像第63页
    4.4 小结第63-65页
第5章 喹啉类衍生物的合成及与Al~(3+)的识别研究第65-76页
    5.1 前言第65页
    5.2 实验部分第65-67页
        5.2.1 仪器第65-66页
        5.2.2 试剂第66页
        5.2.3 方法第66页
        5.2.4 化合物NQ的合成过程及表征第66-6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7-75页
        5.3.1 不同金属离子对化合物NQ的荧光光谱影响第67页
        5.3.2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67-69页
        5.3.3 化合物NQ对Al~(3+)的荧光滴定曲线第69页
        5.3.4 共存离子对Al~(3+)测定的影响第69-70页
        5.3.5 化合物对Al~(3+)的选择性研究以及紫外吸收光谱滴定研究第70-71页
        5.3.6 传感机理第71-74页
        5.3.7 实际样品应用第74-75页
    5.4 小结第75-7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90页
附录第90-97页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粒径球状纳米金的合成及其对免疫层析方法检测灵敏度影响的探究
下一篇:环境响应性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性能、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