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乡到“异乡”:广西巴马巴盘屯的经济转变与生活秩序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三、前人研究回顾 | 第11-20页 |
四、田野过程 | 第20-22页 |
第一章 长寿之村的山水人情 | 第22-35页 |
第一节 多山少水的民族自治县 | 第22-25页 |
一、巴马的山和水 | 第22-24页 |
二、巴马县的历史沿革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人口杂居和家庭婚姻 | 第25-29页 |
一、多“少”多“老”多“外”的人口结构 | 第25-27页 |
二、分户不分家的家庭与小范围的婚姻 | 第27-29页 |
第三节 节庆、民间信仰与村落组织 | 第29-33页 |
一、节庆 | 第29-31页 |
二、民间信仰 | 第31-32页 |
三、村落组织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 | 第33-35页 |
一、曾经的“状元村”:巴盘屯的文化教育 | 第34页 |
二、中医、壮医、西医:巴盘屯的医疗卫生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巴盘屯经济的转变 | 第35-48页 |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转变 | 第35-38页 |
一、耕种与出租:耕地资源的利用 | 第35-37页 |
二、单一农业到多种副业:劳动力的使用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劳作方式的转变 | 第38-41页 |
一、个人商业经营:摆卖货物的妇女 | 第38-40页 |
二、家庭商业经营:开餐馆的一家子 | 第40页 |
三、其他商业经营方式:开商店、烤香猪等 | 第40-41页 |
第三节 经济收入的转变 | 第41-48页 |
一、耕地和房屋出租收入 | 第42-44页 |
二、经营性收入 | 第44-45页 |
三、长寿效应收入 | 第45-48页 |
第三章 巴盘屯经济转变的动因 | 第48-55页 |
第一节 外部环境:国家经济良性发展的带动 | 第48-50页 |
一、国家与自治区政府的西部发展倾斜政策的实施 | 第48-49页 |
二、休闲旅游业发展带动的经济转型 | 第49-50页 |
三、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 第50页 |
第二节 内部动因:巴马经济转型策略的成功实施 | 第50-55页 |
一、长寿养生品牌的树立 | 第51页 |
二、长寿养生产品的开发 | 第51-53页 |
三、“根植式”旅游经济的出现 | 第53-55页 |
第四章 传统农耕到现代商业转变后居民的生活秩序 | 第55-71页 |
第一节 外人涌入的刺激:物质生活需求的得与失 | 第55-58页 |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考验:情感生活的冲突与融合 | 第58-65页 |
第三节 财富经验:村民的经济行为与文化秩序 | 第65-71页 |
一、经济在村民生活中的表达 | 第65-69页 |
二、经济中的文化反应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家乡变“异乡”:共同体、市场与城乡关系 | 第71-77页 |
第一节 “异乡”的生成 | 第71-72页 |
第二节 市场对巴盘屯经济社会的整合 | 第72-73页 |
第三节 构建良性城乡关系途径的探索 | 第73-77页 |
结论 | 第77-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后记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