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16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二)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清水江文书概述 | 第16-24页 |
| 一、清水江文书的概念与产生 | 第16-17页 |
| (一) 清水江文书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 (二) 清水江文书的产生 | 第16-17页 |
| 二、清水江文书的内容与形式 | 第17-19页 |
| (一) 清水江文书的内容 | 第17-19页 |
| (二) 清水江文书的形式 | 第19页 |
| 三、清水江文书的数量与分布情况 | 第19-20页 |
| (一) 清水江文书的数量 | 第19-20页 |
| (二) 清水江文书的分布 | 第20页 |
| 四、清水江文书的特点与价值 | 第20-24页 |
| (一) 清水江文书的特点 | 第20-22页 |
| (二) 清水江文书的价值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30页 |
| 一、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取得的成绩 | 第24-26页 |
| (一) 档案系统的抢救保护 | 第24-25页 |
| (二) 其它系统的抢救保护 | 第25-26页 |
| (三) 学者的抢救保护 | 第26页 |
| 二、清水江文书抢救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 (一) 清水江文书实体得不到有效保护 | 第27-28页 |
| (二) 清水江文书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9页 |
| 一、宏观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 (一) 法律体系不健全、法规政策不明确 | 第30-31页 |
| (二) 清水江文书属性多元、保管机构众多 | 第31-32页 |
| (三) 宣传力度不够、保护意识欠缺 | 第32-33页 |
| (四) 清水江文书长效保护机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 二、微观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 (一) 征集成本攀升、抢救经费不足 | 第34-35页 |
| (二) 抢救保护机构条件落后 | 第35-36页 |
| (三) 难以摸清家底、征集工作受阻 | 第36-37页 |
| (四) 分类标准不统一、信息化建设落后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黔东南国家综合档案馆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对策与措施 | 第39-52页 |
| 一、黔东南国家综合档案馆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的宏观对策 | 第39-45页 |
| (一) 加强法律法规的系统化、明确化建设 | 第39-40页 |
| (二) 确立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保护主体地位 | 第40-42页 |
| (三) 加强清水江文书抢救工作的宣传与推广 | 第42-43页 |
| (四) 建立健全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的长效机制 | 第43-45页 |
| 二、黔东南国家综合档案馆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的具体措施 | 第45-52页 |
| (一) 加强综合档案馆基础建设、改善抢救保护条件 | 第45-48页 |
| (二) 摸清家底、多途径征集 | 第48-49页 |
| (三) 规范元数据标准、加强信息化建设 | 第49-50页 |
| (四) 拓宽开发渠道、做好传承保护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