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前言 | 第9-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研究背景 | 第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1-14页 |
1、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2、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二、石油安全相关理论 | 第14-19页 |
(一) 石油危机与石油安全 | 第14-16页 |
1、石油危机的概念及阶段 | 第14-15页 |
2、石油安全的概念及特征 | 第15-16页 |
(二) 石油安全的影响因素 | 第16-19页 |
1、自然因素 | 第16页 |
2、经济因素 | 第16-17页 |
3、价格因素 | 第17页 |
4、进口因素 | 第17-18页 |
5、其它因素 | 第18-19页 |
三、油价波动下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 | 第19-29页 |
(一) 石油价格波动的动因分析 | 第19-21页 |
1、石油价格的特征 | 第19页 |
2、石油价格波动的因素分析 | 第19-21页 |
(二) 世界石油资源状况 | 第21-26页 |
1、世界石油资源储产量动态 | 第22页 |
2、世界石油供需特点及趋势 | 第22-25页 |
3、世界石油消费特点及分析 | 第25-26页 |
(三) 我国石油资源状况 | 第26-29页 |
1、我国石油分布及储量分析 | 第26-27页 |
2、我国石油的供需状况及预测 | 第27-29页 |
四、油价波动下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 | 第29-33页 |
(一) 石油后备资源量严重不足,产量增加受限 | 第29页 |
(二) 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上升,发展存在隐患 | 第29-30页 |
(三) 石油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 | 第30页 |
(四) 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运输安全缺乏保障 | 第30-31页 |
(五) 石油的储备制度不够完善,不能保证供应 | 第31页 |
(六) 现行的油价机制不够健全,难以反映供求 | 第31-33页 |
五、国外部分国家石油安全策略的经验及启示 | 第33-41页 |
(一) 国外石油安全策略 | 第33-37页 |
1、美国石油安全策略 | 第33-34页 |
2、日本石油安全策略 | 第34-35页 |
3、德国石油安全策略 | 第35-36页 |
4、英国石油安全策略 | 第36页 |
5、印度石油安全策略 | 第36-37页 |
(二) 对我国石油安全策略的启示 | 第37-41页 |
1、高度重视战略石油储备 | 第38页 |
2、积极促进开发新型能源 | 第38页 |
3、石油安全战略必须需内外并举 | 第38-39页 |
4、石油安全战略应注重国际合作 | 第39-41页 |
六、油价波动下我国石油安全的策略 | 第41-50页 |
(一) 立足开发国内资源,确保经济稳定发展 | 第41-42页 |
1、加强东部老油田中后期勘探开发,维持原油稳中有升 | 第41页 |
2、加强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建成石油战略接替区 | 第41-42页 |
3、加强海域勘探开发,保障海洋油气资源安全 | 第42页 |
(二) 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努力促进国际合作 | 第42-45页 |
1、努力开展大国外交 | 第42-43页 |
2、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 | 第43-44页 |
3、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 第44-45页 |
(三)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短缺 | 第45-46页 |
1、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必要性 | 第45页 |
2、建立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石油储备规模 | 第45-46页 |
3、建立科学的石油储备立法与管理模式 | 第46页 |
(四) 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规避油价波动风险 | 第46-48页 |
1、继续完善油价与国际接轨的方式 | 第46-47页 |
2、建立用于石油投资的石油基金体系 | 第47页 |
3、建立影响国际油价的石油期货市场 | 第47-48页 |
(五) 优化石油消费结构,开发替代能源 | 第48-50页 |
1、把节能放首位,提高石油使用效率 | 第48页 |
2、努力使用多种能源,调整能源结构 | 第48-49页 |
3、积极开发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