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17-18页 |
2 中部六省经济和资源环境基本状况分析 | 第18-28页 |
2.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18-20页 |
2.1.1 经济总体规模 | 第18页 |
2.1.2 产业结构现状 | 第18-20页 |
2.2 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 | 第20-24页 |
2.2.1 工业污染与治理现状 | 第20-22页 |
2.2.2 生活污染与治理现状 | 第22-23页 |
2.2.3 环境保护现状 | 第23-24页 |
2.3 资源现状 | 第24-27页 |
2.3.1 矿产资源现状 | 第24-25页 |
2.3.2 水资源现状 | 第25页 |
2.3.3 森林资源现状 | 第25-26页 |
2.3.4 土地资源现状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中部六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 | 第28-34页 |
3.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28页 |
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 | 第28-30页 |
3.2.1 资源类支撑力指标 | 第28-29页 |
3.2.2 环境类支撑力指标 | 第29页 |
3.2.3 社会经济类压力指标 | 第29-30页 |
3.2.4 环境污染类压力指标 | 第30页 |
3.3 熵权法指标赋权 | 第30-33页 |
3.3.1 熵权法指标赋权原理 | 第30-31页 |
3.3.2 指标权重值 | 第31-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中部六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 | 第34-41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4页 |
4.2 缺失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4.2.1 拉格朗日插值法原理 | 第34-35页 |
4.2.2 缺失数据插值 | 第35页 |
4.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35-36页 |
4.4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成分分析 | 第36-40页 |
4.4.1 确定主成分 | 第37-38页 |
4.4.2 主成分计算 | 第38-39页 |
4.4.3 综合得分 | 第39页 |
4.4.4 中部六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中部六省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分析 | 第41-50页 |
5.1 支撑力层与压力层综合评价值测算 | 第41-42页 |
5.1.1 综合评价值计算方法 | 第41页 |
5.1.2 支撑力层综合评价值测算 | 第41-42页 |
5.1.3 压力层综合评价值测算 | 第42页 |
5.2 中部六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42-44页 |
5.2.1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区间确定 | 第42页 |
5.2.2 支撑力层与压力层盈余 | 第42-44页 |
5.3 中部六省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 | 第44-49页 |
5.3.1 支撑力层预测 | 第46-47页 |
5.3.2 压力层预测 | 第47-48页 |
5.3.3 预警分析 | 第48-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6.1 结论 | 第50-51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1-53页 |
6.3 研究中的不足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2013年中部六省数据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