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症伴血尿酸增高影响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1-30页 |
| 1.肥胖症 | 第11-23页 |
| 1.1 中医对肥胖症的认识 | 第11-13页 |
| 1.1.1 肥胖症的中医病因 | 第11-13页 |
| 1.1.2 肥胖症的中医病机 | 第13页 |
| 1.2 西医对肥胖症的认识 | 第13-16页 |
| 1.2.1 肥胖症的西医病因 | 第14-15页 |
| 1.2.2 肥胖症的病理生理 | 第15-16页 |
| 1.3 中国人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 第16页 |
| 1.4 肥胖的分类 | 第16-17页 |
| 1.4.1 单纯性肥胖 | 第16页 |
| 1.4.2 继发性肥胖 | 第16-17页 |
| 1.5 中医对肥胖症的治疗方法 | 第17-20页 |
| 1.5.1 针灸治疗 | 第17-20页 |
| 1.5.2 中药治疗 | 第20页 |
| 1.6 西医对肥胖症的治疗方法 | 第20-23页 |
| 1.6.1 西药治疗 | 第20-23页 |
| 1.6.2 手术治疗 | 第23页 |
| 2. 尿酸 | 第23-27页 |
| 2.1 中医对尿酸的认识 | 第24页 |
| 2.2 西医对尿酸增高的认识 | 第24-27页 |
| 2.2.1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 2.2.2 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 2.2.3 血尿酸增高的治疗方法 | 第26-27页 |
| 3. 肥胖症与尿酸的关系 | 第27-30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0-37页 |
| 1 资料和方法 | 第30-34页 |
| 1.1 临床资料 | 第30页 |
| 1.1.1 病例来源 | 第30页 |
| 1.1.2 分组方法 | 第30页 |
| 1.1.3 一般情况 | 第30页 |
| 1.2 病例选择 | 第30-32页 |
| 1.2.1 诊断标准 | 第30-31页 |
| 1.2.2 纳入标准 | 第31页 |
| 1.2.3 排除标准 | 第31-32页 |
| 1.2.4 终止试验标准 | 第32页 |
| 1.2.5 病例的剔除 | 第32页 |
| 1.3 治疗方法 | 第32-33页 |
| 1.3.1 治疗组 | 第32-33页 |
| 1.3.2 对照组 | 第33页 |
| 1.4 数据采集方法 | 第33页 |
| 1.5 疗效标准 | 第33-34页 |
| 1.6 实验数据统计学处理 | 第34页 |
| 2 结果 | 第34-37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7-43页 |
| 1 病机分析 | 第37-38页 |
| 1.1 贪食肥甘、脾胃功能失常是肥胖症形成的关键 | 第37页 |
| 1.2 过度安逸是外因 | 第37页 |
| 1.3 先天禀赋、情志失调是内因 | 第37-38页 |
| 1.4 年老体衰 | 第38页 |
| 2 转归与预后 | 第38页 |
| 3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作用机制 | 第38-41页 |
| 3.1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2 对内分泌的调节 | 第39页 |
| 3.3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 第39页 |
| 3.4 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9-40页 |
| 3.5 针灸选穴 | 第40-41页 |
|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60页 |
| 附录 | 第60-67页 |
| 综述 | 第67-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个人简历与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