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2页 |
第一节 心房颤动概述与上游治疗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房颤的危险因素及房性早搏 | 第13-18页 |
一、房颤的危险因素 | 第13-15页 |
二、房性早搏概述 | 第15-16页 |
三、房性早搏可预测房颤发生 | 第16-18页 |
第三节 血清标志物与房颤 | 第18-19页 |
一、hsCRP与IL-6 | 第18-19页 |
二、BNP/NT-proBNP | 第19页 |
三、尿酸 | 第19页 |
第四节 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在房颤防治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一、《黄帝内经》对“治未病”的认识 | 第19-20页 |
二、《内经》对“治未病”的认识 | 第20页 |
三、心房颤动病机的中医认识 | 第20-21页 |
四、基于“治未病”理念探讨中医药对房颤的干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房性早搏预测心房颤动的META分析 | 第22-34页 |
第一节 房性早搏和心房颤动关系简介 | 第22页 |
第二节 系统评价和META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一、文献搜索策略 | 第22页 |
二、纳入标准 | 第22页 |
三、质量评价 | 第22-23页 |
四、资料提取 | 第23页 |
五、统计分析 | 第23页 |
第三节 系统评价和META研究结果 | 第23-31页 |
一、检索结果和研究选择 | 第23-24页 |
二、量化结果 | 第24-27页 |
三、房早和房颤发生率 | 第27-28页 |
四、异质性分析 | 第28-30页 |
五、发表偏倚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房性早搏预测心房颤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讨论 | 第31-33页 |
第五节 研究结论 | 第33页 |
第六节 研究局限性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治未病”理念探讨房性早搏与心房颤动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 第34-46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34页 |
二、纳入与排除 | 第34页 |
三、临床资料调查 | 第34-35页 |
四、研究实施方案 | 第35页 |
五、统计学处理 | 第35页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35-41页 |
一、纳入病例一般信息 | 第35-36页 |
二、“频发”房早与“非频发”房早病人临床病史、用药史特征比较 | 第36-37页 |
三、“频发”房早与“非频发”房早病人辅助检查结果特征比较 | 第37-40页 |
四、“频发”房早与“非频发”房早病人中医证型所含证候要素比较 | 第40-41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41-46页 |
一、本部分研究的发现 | 第41页 |
二、频发房性早搏患者中房颤血清标志物水平较高 | 第41-43页 |
三、“频发”房性早搏患者心房内径较大 | 第43-44页 |
四、基于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切入房颤干预时机 | 第44-45页 |
五、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6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