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45块蒸汽驱注入井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9-15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调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三、调剖技术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四、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锦45块试验区概况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耐高温调剖体系配比优化 | 第16-32页 |
2.1 凝胶类调剖体系优化 | 第16-27页 |
2.1.1 配比优化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2.1.2 高效主剂体系成分含量优化 | 第17-21页 |
2.1.3 常规主剂体系成分含量优化 | 第21-27页 |
2.2 复配调剖体系优化 | 第27-32页 |
2.2.1 悬浮剂CMC含量优选 | 第27-29页 |
2.2.2 悬浮剂溶液性质研究 | 第29-30页 |
2.2.3 无机颗粒含量筛选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耐高温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 第32-52页 |
3.1 耐高温凝胶调剖体系静态性能评价 | 第32-42页 |
3.1.1 温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 第32-35页 |
3.1.2 矿化度对成性能的影响 | 第35-39页 |
3.1.3 PH值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 第39-42页 |
3.2 耐高温凝胶调剖体系动态性能评价 | 第42-49页 |
3.2.1 岩心模型制作 | 第42-43页 |
3.2.2 残余阻力系数测定 | 第43-45页 |
3.2.3 封堵率测定 | 第45-46页 |
3.2.4 耐冲刷性测定 | 第46-47页 |
3.2.5 热稳定性测定 | 第47-49页 |
3.3 凝胶—颗粒复配体系动态性能评价 | 第49-52页 |
第四章 锦45蒸汽驱先导试验区地质建模与历史拟合 | 第52-67页 |
4.1 油藏精细地质建模 | 第52-54页 |
4.1.1 建立地质模型思路 | 第52-53页 |
4.1.2 建立地质模型数据准备 | 第53页 |
4.1.3 模型平面网格设计 | 第53-54页 |
4.2 构造格架模型 | 第54-56页 |
4.3 沉积微相模型 | 第56-57页 |
4.4 岩性模型 | 第57-60页 |
4.5 储层参数模型 | 第60-65页 |
4.5.1 孔隙度模型 | 第60-61页 |
4.5.2 含油饱和度模型 | 第61-63页 |
4.5.3 净总比模型 | 第63-64页 |
4.5.4 渗透率模型 | 第64-65页 |
4.6 地质储量计算 | 第65-67页 |
第五章 锦45蒸汽驱先导试验区生产动态分析 | 第67-73页 |
5.1 地质储量拟合 | 第67页 |
5.2 产液量拟合 | 第67页 |
5.3 产油量、含水率拟合 | 第67-68页 |
5.4 注气量拟合 | 第68-69页 |
5.5 试验区开发现状 | 第69页 |
5.6 油藏跟踪模拟 | 第69-70页 |
5.7 蒸汽驱先导试验生产动态 | 第70-73页 |
第六章 蒸汽驱调剖数值模拟及效果评价 | 第73-85页 |
6.1 调剖剂注入方式 | 第73-74页 |
6.2 优选调剖封堵半径 | 第74-76页 |
6.2.1 高粘双液法调剖半径优选 | 第75-76页 |
6.2.2 低粘单液法调剖半径优选 | 第76页 |
6.3 试验区高粘双液法调剖剂封堵效果分析 | 第76-78页 |
6.3.1 区块调剖增油效果分析(采出程度) | 第76-77页 |
6.3.2 区块调剖含水率变化曲线分析 | 第77页 |
6.3.3 调剖前后油藏含油饱和度场对比分析 | 第77-78页 |
6.3.4 调剖前后油藏含油饱和度场对比分析 | 第78页 |
6.4 试验区低粘单液法调剖剂封堵效果分析 | 第78-80页 |
6.4.1 区块调剖增油效果分析(采出程度) | 第78-79页 |
6.4.2 区块调剖含水率变化曲线分析 | 第79页 |
6.4.3 调剖前后油藏含油饱和度场对比分析 | 第79-80页 |
6.4.4 调剖前后生产井井筒温度曲线对比分析 | 第80页 |
6.5 单井组调剖效果分析 | 第80-81页 |
6.6 确定调剖有效期 | 第81页 |
6.7 效果分析 | 第81-85页 |
6.7.1 选井原则 | 第81-82页 |
6.7.2 效果分析 | 第82-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