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士锡及《齐物论斋词》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第一章 董士锡生平与词学活动考 | 第13-24页 |
第一节 董士锡家世考述 | 第13-16页 |
一、出身贫寒,受恩祖母 | 第13-15页 |
二、其父不仕,家道中落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董士锡生平述略 | 第16-19页 |
一、受学乡里,砥砺半生 | 第17-18页 |
二、出游四海,寄食四方 | 第18-19页 |
第三节 董士锡交游及词学活动考 | 第19-24页 |
一、董士锡交游活动 | 第19-22页 |
二、董士锡词学活动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董士锡与嘉道之际词学环境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嘉道之际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24-28页 |
一、嘉庆中衰,盛世难继 | 第24-26页 |
二、经学变革,暗流涌动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嘉道时期词坛风气的转变 | 第28-34页 |
一、词之审美功能的新变 | 第28-30页 |
二、词体之高度推尊 | 第30-34页 |
第三章 论董士锡的填词创作 | 第34-48页 |
第一节 董士锡对张惠言的修正 | 第34-39页 |
一、张惠言论词之得失 | 第34-37页 |
二、董士锡之传承修正 | 第37-39页 |
第二节 《齐物论斋词》的题材分类 | 第39-43页 |
一、清怨哀伤的离情词 | 第39-41页 |
二、寄托有致的咏物词 | 第41-42页 |
三、沉郁悲怆的寒士词 | 第42-43页 |
第三节 《齐物论斋词》的创作手法与艺术风格 | 第43-48页 |
一、创作手法——采花间范式,法两宋词家 | 第43-46页 |
二、艺术风貌——沉郁而含蓄,清空而骚雅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董士锡经学、词学与创作的关系及其影响 | 第48-57页 |
第一节 董士锡经学、词学与填词创作之关系 | 第48-52页 |
一、学人之词,质备骚雅——经学思想对创作的影响 | 第48-50页 |
二、论词尚清,熔炼多家——词学理论对创作的影响 | 第50-52页 |
第二节 董士锡对周济的影响 | 第52-57页 |
一、董士锡与周济之交往 | 第52-54页 |
二、董士锡对周济之影响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