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客观归责理论的历史学说发展 | 第10-18页 |
1.1 客观归责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和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早期的归责思想 | 第10-11页 |
1.1.2 近代的归责思想 | 第11-12页 |
1.2 早期客观归责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12-16页 |
1.2.1 黑格尔(Hegel)的“意志”归责 | 第12-13页 |
1.2.2 拉伦茨(Larenz)的“预见可能性”归责 | 第13-14页 |
1.2.3 霍尼格(Honig)的“客观兼不法论” | 第14-16页 |
1.3 现代客观归责理论的形成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客观归责理论的判断标准 | 第18-28页 |
2.1 客观归责论的名词解析 | 第18-21页 |
2.1.1 客观归责与客观归罪的区别 | 第18页 |
2.1.2 客观归责与客观归咎、客观归属 | 第18-19页 |
2.1.3 风险与危险 | 第19-20页 |
2.1.4 客观目的性 | 第20-21页 |
2.2 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原则 | 第21-23页 |
2.2.1 制造不被容许的风险 | 第21-22页 |
2.2.2 实现不被容许的风险 | 第22页 |
2.2.3 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 | 第22-23页 |
2.3 客观归责理论的衍生原则 | 第23-28页 |
2.3.1 非制造不被容许的风险 | 第23-25页 |
2.3.2 非实现不被容许的风险 | 第25-26页 |
2.3.3 非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客观归责的主要理论争议与梳理 | 第28-37页 |
3.1 与因果关系理论的梳理,从归因到归责 | 第28-31页 |
3.1.1 二者之间的理论争议 | 第28-29页 |
3.1.2 二者之间的梳理:归因与归责 | 第29-31页 |
3.2 客观归责理论与主观方面的关系 | 第31-34页 |
3.2.1 二者之间的理论争议 | 第31-32页 |
3.2.2 主、客观争议之我见 | 第32-34页 |
3.3 客观归责理论与构成要件 | 第34-37页 |
3.3.1 二者之间的理论争议 | 第34页 |
3.3.2 客观归责在犯罪体系中的定位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客观归责理论在我国的前景展望 | 第37-45页 |
4.1 客观归责理论的借鉴性意义 | 第37-41页 |
4.1.1 弥补我国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缺陷 | 第38-39页 |
4.1.2 强调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的位阶顺序 | 第39-41页 |
4.1.3 构建我国刑法基本立场的需要 | 第41页 |
4.2 客观归责理论在我国本土化的具体方式 | 第41-45页 |
4.2.1 将客观归责理论引入犯罪构成中 | 第42-43页 |
4.2.2 将客观归责理论作为补充理论 | 第43页 |
4.2.3 将客观归责理论进行拆分式运用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