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会计报告评价与改进研究--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3.1 关于公共财政管理与政府会计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关于公共财政管理与政府会计报告的研究 | 第13-16页 |
1.3.3 关于政府会计报告评价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4 总体评价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8-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政府会计报告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政府会计 | 第21-22页 |
2.1.2 政府会计报告 | 第22-23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3-26页 |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23-24页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4-25页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2.3 公共财政管理对政府会计报告的需求分析 | 第26-30页 |
2.3.1 公共财政管理的内涵 | 第26-27页 |
2.3.2 对政府会计报告内容的需求分析 | 第27-28页 |
2.3.3 对政府会计报告信息质量的需求分析 | 第28-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政府会计报告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1-43页 |
3.1 构建评价模型的必要性分析 | 第31-33页 |
3.1.1 政府会计报告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3.1.2 政府会计报告评价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思路 | 第32-33页 |
3.2 政府会计报告评价模型的理论框架 | 第33-34页 |
3.2.1 评价主体 | 第33页 |
3.2.2 评价范围 | 第33-34页 |
3.2.3 评价程序 | 第34页 |
3.3 政府会计报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38页 |
3.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4-35页 |
3.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38页 |
3.4 指标权重及评分细则 | 第38-42页 |
3.4.1 层次分析法介绍 | 第38页 |
3.4.2 指标权重分配 | 第38-40页 |
3.4.3 二级指标的评分细则 | 第40-42页 |
3.5 政府会计报告评价模型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我国政府会计报告的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3-51页 |
4.1 应用评价模型的直观评价结果 | 第43-45页 |
4.1.1 评价样本选取 | 第43页 |
4.1.2 评价结果 | 第43-45页 |
4.2 我国政府会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48页 |
4.2.1 政府会计报告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 第46页 |
4.2.2 政府会计报告的内容不完整 | 第46-47页 |
4.2.3 政府会计报告的可靠性不足 | 第47页 |
4.2.4 政府会计报告信息的可理解性不足 | 第47-48页 |
4.2.5 政府会计报告信息披露不及时 | 第48页 |
4.3 政府会计报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8-50页 |
4.3.1 尚未建立完整的政府会计报告体系 | 第48-49页 |
4.3.2 预算管理体制的制约 | 第49页 |
4.3.3 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的限制 | 第49-50页 |
4.3.4 政府审计的监督作用尚需加强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我国政府会计报告的改进方向 | 第51-57页 |
5.1 构建政府会计报告体系 | 第51-54页 |
5.1.1 确立政府会计报告目标 | 第51-52页 |
5.1.2 明确政府会计报告主体 | 第52页 |
5.1.3 完善政府会计报告内容 | 第52页 |
5.1.4 采用多样化的报告形式 | 第52-53页 |
5.1.5 设立政府会计报告评价制度 | 第53-54页 |
5.2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 | 第54页 |
5.3 改革政府会计报告的编报基础 | 第54-55页 |
5.4 强化政府审计的监督作用 | 第55页 |
5.5 完善政府会计报告公开披露制度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