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综述 | 第14-28页 |
2.1 乳腺癌相关风险因素 | 第14-16页 |
2.1.1 乳腺癌家族史 | 第14-15页 |
2.1.2 激素水平 | 第15页 |
2.1.3 生殖情况 | 第15-16页 |
2.1.4 乳腺密度 | 第16页 |
2.1.5 良性增生的乳腺疾病 | 第16页 |
2.2 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 | 第16-20页 |
2.2.1 Gail模型 | 第16-17页 |
2.2.2 Claus模型 | 第17-18页 |
2.2.3 BRCAPRO模型 | 第18页 |
2.2.4 Jonker模型 | 第18-19页 |
2.2.5 Cuzick-Tyrer (IBIS)模型 | 第19页 |
2.2.6 BOADICEA模型 | 第19-20页 |
2.3 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准确性的比较 | 第20-21页 |
2.4 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的前景 | 第21-22页 |
2.5 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在我国的应用 | 第22页 |
2.6 参考文献 | 第22-28页 |
第三章 Gail和Cuzick-Tyrer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在吉林省地区应用的初探 | 第28-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3.1.2 评估模型 | 第28-29页 |
3.1.3 数据提取过程 | 第29页 |
3.1.4 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3.2 结果 | 第30-33页 |
3.2.1 研究对象总体情况 | 第30-31页 |
3.2.2 Gail模型评估情况 | 第31-32页 |
3.2.3 Cuzick-Tyrer模型评估情况 | 第32-33页 |
3.3 讨论 | 第33-38页 |
3.4 结论 | 第38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