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内外传统村落的研究发展 | 第15-17页 |
1.2.2 文化基因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7-18页 |
1.3.2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4 创新及不足 | 第19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9页 |
1.4.2 有待研究之处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9-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载体及辨识 | 第20-27页 |
2.1 传统村落分类 | 第20-21页 |
2.1.1 农耕型 | 第21页 |
2.1.2 商贸型 | 第21页 |
2.2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整体特征 | 第21-22页 |
2.2.1 文化基因的整体特征 | 第21-22页 |
2.2.2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整体特征 | 第22页 |
2.3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载体及内容辨识 | 第22-25页 |
2.3.1 物质性载体 | 第22-23页 |
2.3.2 非物质性载体 | 第23-24页 |
2.3.3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内容辨识 | 第24-25页 |
2.4 山地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整体特征、载体和内容辨识 | 第25-27页 |
2.4.1 山地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整体特征 | 第25页 |
2.4.2 山地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载体 | 第25-26页 |
2.4.3 山地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内容辨识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页 |
第三章 浙江山地传统村落概况及文化基因辨识 | 第27-37页 |
3.1 村落概况 | 第27-30页 |
3.1.1 地理环境概况 | 第27页 |
3.1.2 地域分布情况 | 第27-28页 |
3.1.3 村落建筑类型及布局形态 | 第28-29页 |
3.1.4 民俗文化 | 第29-30页 |
3.2 山地传统村落分类 | 第30-31页 |
3.3 浙江农耕型山地传统村落基因辨识 | 第31-33页 |
3.3.1 历史脉络、人文环境 | 第31页 |
3.3.2 民俗生活 | 第31-32页 |
3.3.3 建筑概况、村落布局 | 第32页 |
3.3.4 文化基因的内容辨识 | 第32-33页 |
3.4 浙江商贸型山地传统村落基因辨识 | 第33-37页 |
3.4.1 历史沿革 | 第33-34页 |
3.4.2 文化基因结构解析与内容载体 | 第34-35页 |
3.4.3 文化基因的内容辨识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基于文化基因的浙江典型山地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价 | 第37-53页 |
4.1 评价对象的现状和价值评价目的 | 第37-42页 |
4.1.1 评价对象的基本现状 | 第37-38页 |
4.1.2 8个典型村落的详细介绍 | 第38-42页 |
4.1.3 评价的目的 | 第42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2-52页 |
4.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第42-44页 |
4.2.2 评价体系构成 | 第44-46页 |
4.2.3 各项评价指标的分值说明 | 第46-50页 |
4.2.4 评价结果获取 | 第50-52页 |
4.3 浙江典型山地传统村落的综合评价分级 | 第52-53页 |
4.3.1 分级结果 | 第52页 |
4.3.2 评价分级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6页 |
5.1 结论 | 第53页 |
5.2 建议 | 第53-56页 |
5.2.1 分级保护 | 第53页 |
5.2.2 因地制宜 | 第53-54页 |
5.2.3 保护优先 | 第54页 |
5.2.4 村民参与 | 第54页 |
5.2.5 制度保障 | 第54-55页 |
5.2.6 动态保护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