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会馆建筑概述 | 第11-13页 |
1.2.1 会馆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页 |
1.2.2 会馆的分类及职能 | 第11-13页 |
1.2.3 福建会馆及妈祖信仰 | 第13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文献总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20页 |
第2章 潕阳河流域福建会馆产生背景及建筑概况 | 第20-30页 |
2.1 福建会馆的产生条件 | 第20-22页 |
2.1.1 丰富的自然资源 ——物质基础 | 第20页 |
2.1.2 顺畅的水运航道 ——交通条件 | 第20-21页 |
2.1.3 商品经济的繁荣 ——促进作用 | 第21页 |
2.1.4 移民因素的影响 ——直接原因 | 第21-22页 |
2.2 妈祖信仰的形成及传播途径 | 第22-23页 |
2.3 福建会馆的选址 | 第23-25页 |
2.3.1 位于城镇中心 | 第23-24页 |
2.3.2 临近城镇码头 | 第24-25页 |
2.4 现存建筑总体概况 | 第25-28页 |
2.4.1 镇远天后宫 | 第25-26页 |
2.4.2 芷江天后宫 | 第26-27页 |
2.4.3 黄平旧州天后宫 | 第27-28页 |
2.5 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潕阳河流域福建会馆建筑装饰艺术元素及手法 | 第30-47页 |
3.1 装饰艺术构件 | 第30-37页 |
3.1.1 屋顶及脊饰 | 第30-32页 |
3.1.2 门窗、隔扇 | 第32-33页 |
3.1.3 檐下装饰 | 第33-35页 |
3.1.4 天花装饰 | 第35页 |
3.1.5 柱础 | 第35-37页 |
3.2 装饰艺术题材 | 第37-43页 |
3.2.1 抽象几何图案 | 第37-39页 |
3.2.2 人物故事题材 | 第39-40页 |
3.2.3 吉祥富贵图案 | 第40-43页 |
3.2.4 生活场景题材 | 第43页 |
3.3 装饰艺术手法 | 第43-46页 |
3.3.1 雕刻 | 第43-45页 |
3.3.2 绘画 | 第45-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潕阳河流域福建会馆建筑装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 第47-55页 |
4.1 建筑装饰特征 | 第47-50页 |
4.1.1 装饰构件的多层次化 | 第47-48页 |
4.1.2 装饰题材和手法的多样性 | 第48页 |
4.1.3 装饰风格的多元融合 | 第48-50页 |
4.2 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 | 第50-53页 |
4.2.1 传统道德观的暗喻 | 第50-51页 |
4.2.2 妈祖女性文化的体现 | 第51页 |
4.2.3 多元宗教价值观的并存 | 第51-53页 |
4.3 小结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