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杏一~二区东部复合体系与聚合物交替注入动态特点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创新点摘要第6-9页
前言第9-11页
第一章 三元复合驱交替注入驱油机理第11-18页
    1.1 三元复合驱存在的问题第11-13页
        1.1.1 高、中、低渗透层注入量分配不均衡第11-12页
        1.1.2 吸入剖面调整发生反转较早第12-13页
    1.2 复合体系与聚合物交替注入的优点第13-15页
        1.2.1 碱、表活剂二元体系界面张力优于三元体系第13-14页
        1.2.2 交替注入更有利于发挥聚合物增粘性第14-15页
    1.3 二元体系与聚合物交替注入时机第15-18页
        1.3.1 聚合物前置段塞大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第15-17页
        1.3.2 注入时机的优选第17-18页
第二章 区块基本情况简介第18-29页
    2.1 地质概况及开采简史第18页
        2.1.1 地质概况第18页
        2.1.2 开发简况第18页
    2.2 葡Ⅰ 1~3油层沉积特征及水淹状况第18-22页
        2.2.1 葡Ⅰ 1~3油层沉积特征第18-20页
        2.2.2 注采井连通状况第20页
        2.2.3 葡Ⅰ1~3油层水淹状况第20-22页
    2.3 葡Ⅰ 1~3油层剩余油分布状况第22页
    2.4 三元复合驱驱油方案设计情况第22-23页
        2.4.1 设计方案及预测指标第22-23页
        2.4.2 调整方案第23页
    2.5 注入及受效状况第23-29页
        2.5.1 注入状况分析第24-26页
        2.5.2 受效状况分析第26-29页
第三章 个性化编制聚合物与复合体系交替注入方案第29-34页
    3.1 编制原则第29-30页
    3.2 三元体系与聚合物交替注入原则第30页
        3.2.1 总原则第30页
        3.2.2 分站注入原则第30页
    3.3 注入速度的确定第30-32页
        3.3.1 注入能力和采液能力的分析第30-31页
        3.3.2 注采速度确定第31-32页
        3.3.3 油水井配产配注第32页
    3.4 编制结果第32-34页
第四章 交替注入方案实施情况及效果第34-36页
    4.1 顶压井比例减少,注入困难问题得到缓解第34页
    4.2 采出井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第34页
    4.3 有效的节约了化学药剂第34-36页
第五章 交替注入动态反映特点第36-45页
    5.1 注入井动态反映特点第36-37页
        5.1.1 聚合物段塞注入粘度上升,三元复合段塞注入粘度下降第36-37页
        5.1.2 油层动用状况得到改善第37页
    5.2 采出井动态反映特点第37-40页
    5.3 不同的交替注入方式,采出井受效状况不同第40-41页
    5.4 不同的发育连通状况,采出井受效情况有所差异第41页
    5.5 交替注入改善了三元复合驱中后期的开发效果第41-42页
    5.6 不同的注入方式,见剂浓度变化情况相同第42-45页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中文详细摘要第50-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储层评价及开发特征研究
下一篇:大庆长垣扶余油层F3层段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微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