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TiO_2介绍 | 第14-15页 |
1.2 TiO_2自身的局限性 | 第15-16页 |
1.3 对TiO_2的改性研究 | 第16-19页 |
1.3.1 提高TiO_2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 | 第16-18页 |
1.3.2 增强TiO_2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 第18页 |
1.3.3 增强TiO_2的稳固性 | 第18-19页 |
1.4 纳米TiO_2材料的应用 | 第19-21页 |
1.4.1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 第19-20页 |
1.4.2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 第20-21页 |
1.4.3 太阳能光伏电池 | 第21页 |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碳掺杂和有机分子改性TiO_2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活性的评价 | 第23-28页 |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第23-24页 |
2.1.1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2.1.2 实验主要原料 | 第24页 |
2.2 样品制备 | 第24-25页 |
2.2.1 碳掺杂TiO_2 | 第24页 |
2.2.2 全固态TiO_2太阳能电池 | 第24页 |
2.2.3 表面络合物 | 第24-25页 |
2.3 相关材料的表征 | 第25-26页 |
2.4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26-27页 |
2.5 光电转化性能评价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关于煅烧温度和煅烧氛围影响碳掺杂TiO_2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28-38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8-29页 |
3.3 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29-30页 |
3.3.1 纳米粒子的颜色 | 第29页 |
3.3.2 形貌表征 | 第29-30页 |
3.3.3 结构表征 | 第30页 |
3.4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谱 | 第30-32页 |
3.5 具有可见光响应的TiO_2纳米颗粒的物性 | 第32-37页 |
3.5.1 TGA分析 | 第32-33页 |
3.5.2 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3页 |
3.5.3 能谱仪(EDS)分析 | 第33-34页 |
3.5.4 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 第34-35页 |
3.5.5 吸附实验 | 第35页 |
3.5.6 可见光光催化性能比较与讨论 | 第35-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全固态TiO_2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 第38-44页 |
4.1 引言 | 第38-39页 |
4.2 全固态TiO_2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表征 | 第39-41页 |
4.2.1 制备金红石相TiO_2 | 第39页 |
4.2.2 覆盖碳掺杂TiO2层 | 第39-40页 |
4.2.3 制备对电极 | 第40-41页 |
4.3 电池测试与讨论 | 第41-43页 |
4.3.1 光电转换性能测试 | 第41页 |
4.3.2 测试结果讨论 | 第41-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表面有机改性的TiO_2在光降解有机染料上的应用研究 | 第44-54页 |
5.1 引言 | 第44页 |
5.2 表面络合物的制备 | 第44-45页 |
5.3 表面络合物的表征 | 第45-46页 |
5.3.1 表面络合物的颜色 | 第45页 |
5.3.2 结构表征 | 第45-46页 |
5.4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谱 | 第46-47页 |
5.5 表面络合物的物性 | 第47-53页 |
5.5.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5.5.2 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 第48页 |
5.5.3 吸附实验 | 第48-49页 |
5.5.4 可见光光催化性能比较与讨论 | 第49-52页 |
5.5.5 含量测试与讨论 | 第52-5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作者简历与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