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化”的景观建构—徐皓峰导演武行片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6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1章 “武行片”与徐皓峰电影创作 | 第16-26页 |
| 1.1 从武侠片到“武行片” | 第16-20页 |
| 1.1.1 武侠文学创作 | 第16-17页 |
| 1.1.2 武侠电影的类型特点 | 第17-19页 |
| 1.1.3 武行片及其类型确立 | 第19-20页 |
| 1.2 徐皓峰导演电影创作 | 第20-23页 |
| 1.2.1 徐皓峰其人 | 第20-21页 |
| 1.2.2 徐皓峰作品 | 第21-23页 |
| 1.3 “仪式”——作为一种新的切入点 | 第23-26页 |
| 1.3.1 关于仪式 | 第23-25页 |
| 1.3.2 仪式化——泛化的仪式 | 第25-26页 |
| 第2章 武行片的“仪式化”叙事 | 第26-42页 |
| 2.1 人物形象的“仪式化”隐喻 | 第26-30页 |
| 2.1.1 “闯入”者的形象设定 | 第26-28页 |
| 2.1.2 女性形象的现代书写 | 第28-29页 |
| 2.1.3 边缘人物的幽默表达 | 第29-30页 |
| 2.2 情感关系的“仪式化”建构 | 第30-33页 |
| 2.2.1 害里生恩的师徒关系 | 第30-31页 |
| 2.2.2 内涵情义的爱情关系 | 第31-32页 |
| 2.2.3 超越江湖的社会关系 | 第32-33页 |
| 2.3 武行规矩的“仪式化”呈现 | 第33-37页 |
| 2.3.1 外化的仪礼表现 | 第33-35页 |
| 2.3.2 开宗立派的规矩限定 | 第35页 |
| 2.3.3 分级化的内聚力机制 | 第35-37页 |
| 2.4 社会景观的“仪式化”建构 | 第37-42页 |
| 2.4.1 矛盾共存的场景象征 | 第37-39页 |
| 2.4.2 市民生活的契约精神 | 第39-40页 |
| 2.4.3 军队权力的进入压迫 | 第40-42页 |
| 第3章 “仪式化”的视听影像 | 第42-54页 |
| 3.1 武行群体的心理转向 | 第42-48页 |
| 3.1.1 多重含义的构图 | 第42-46页 |
| 3.1.2 重张轻驰的节奏 | 第46-48页 |
| 3.2 武行陈俗的自省疏离 | 第48-51页 |
| 3.2.1 离间叙事的音乐 | 第48-49页 |
| 3.2.2 冷暖交织的影调 | 第49-51页 |
| 3.3 “仪式化”的暴力美学 | 第51-54页 |
| 3.3.1 意义载体——去“舞”化的动作 | 第51-52页 |
| 3.3.2 硬派武侠——真实的兵器展现 | 第52-54页 |
| 第4章 “仪式化”的文化身份建构 | 第54-60页 |
| 4.1 “仪式化”承载文化身份 | 第54-57页 |
| 4.1.1 身份危机下的自我救赎 | 第54-56页 |
| 4.1.2 去“侠”化的身份诉求 | 第56-57页 |
| 4.2 “仪式化”凸显身份困境 | 第57-60页 |
| 4.2.1 “现代性”进程中的身份反思 | 第57-58页 |
| 4.2.2 “全球化”进程下的文化选择 | 第58-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