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潜在语义分析 | 第11-13页 |
1.2.2 语义搜索 | 第13-16页 |
1.2.3 潜在语义分析与语义搜索相结合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框架 | 第17-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 第19-35页 |
2.1 潜在语义分析相关理论 | 第19-27页 |
2.1.1 潜在语义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2.1.2 Word-Document矩阵 | 第20-21页 |
2.1.3 奇异值分解 | 第21-22页 |
2.1.4 矩阵降维 | 第22-23页 |
2.1.5 潜在语义空间 | 第23-24页 |
2.1.6 潜在语义分析的应用 | 第24-26页 |
2.1.7 潜在语义分析的局限性 | 第26-27页 |
2.2 语义搜索相关理论 | 第27-31页 |
2.2.1 语义搜索的原理 | 第27-28页 |
2.2.2 语义搜索的类型 | 第28-29页 |
2.2.3 语义搜索引擎 | 第29-31页 |
2.3 其他相关技术 | 第31-34页 |
2.3.1 网络爬虫 | 第31-33页 |
2.3.2 中文分词 | 第33页 |
2.3.3 关键词抽取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语义搜索原理 | 第35-47页 |
3.1 潜在语义分析的改进 | 第35-38页 |
3.2 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语义搜索的理论依据 | 第38-43页 |
3.2.1 传统信息检索方式的局限性 | 第38-40页 |
3.2.2 传统语义搜索方法的局限性 | 第40-41页 |
3.2.3 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语义搜索技术及其优越性 | 第41-43页 |
3.3 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语义搜索解决方案 | 第43-44页 |
3.4 搜索引擎的体系架构 | 第44-45页 |
3.4.1 传统的搜索引擎的体系架构 | 第44页 |
3.4.2 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语义搜索系统的体系架构 | 第44-45页 |
3.5 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语义搜索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语义搜索原型系统建模 | 第47-60页 |
4.1 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语义搜索原型系统概述 | 第47-48页 |
4.2 文档获取与处理模块构建 | 第48-49页 |
4.2.1 文档内容获取 | 第48页 |
4.2.2 文档清洗 | 第48-49页 |
4.2.3 文档中文分词 | 第49页 |
4.2.4 文档关键词抽取 | 第49页 |
4.3 语义分析模块构建 | 第49-54页 |
4.3.1 W-D矩阵构造 | 第49-50页 |
4.3.2 W-D矩阵降维 | 第50-52页 |
4.3.3 潜在语义空间重构 | 第52-54页 |
4.3.4 语义信息库建立 | 第54页 |
4.4 语义查询模块构建 | 第54-56页 |
4.4.1 查询语句预处理 | 第54-55页 |
4.4.2 语义查询扩展 | 第55-56页 |
4.5 语义搜索及排序模块构建 | 第56-59页 |
4.5.1 相关度计算 | 第56-57页 |
4.5.2 搜索结果排序及输出 | 第57-58页 |
4.5.3 用户搜索界面设计 | 第58-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语义搜索原型系统的实现 | 第60-74页 |
5.1 实验环境 | 第60页 |
5.2 评价指标 | 第60-61页 |
5.3 实验结果及评价 | 第61-73页 |
5.3.1 数据集下载 | 第61-63页 |
5.3.2 数据预处理 | 第63-64页 |
5.3.3 K值的选取实验 | 第64-66页 |
5.3.4 语义分析实验 | 第66-70页 |
5.3.5 语义搜索实验 | 第70-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