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激光技术、微波激射技术论文--激光的应用论文

激光熔覆中进给系统分析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直线导轨的动态特性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滚珠丝杠导轨动态特性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进给系统的热误差补偿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1.3.1 课题研究目的第15-17页
        1.3.2 课题研究意义第17页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进给系统热特性理论分析第19-27页
    2.1 激光熔覆空间环境温度的研究第19-20页
    2.2 热传递的基本方程第20-21页
        2.2.1 傅里叶方程第20页
        2.2.2 牛顿冷却定律第20-21页
    2.3 进给系统的温度场分析第21-24页
        2.3.1 导热微分方程第21-23页
        2.3.2 传热问题的定解条件第23-24页
    2.4 进给系统的热弹性力学分析第24-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基于ANSYS的热特性分析第27-45页
    3.1 进给系统的有限元建模第27-29页
    3.2 进给系统热载荷相关参数的计算第29-33页
        3.2.1 直线导轨的摩擦热第29页
        3.2.2 轴承的摩擦热第29-30页
        3.2.3 丝杠螺母副的摩擦热第30-31页
        3.2.4 进给系统的对流换热第31-33页
        3.2.5 空间热源的辐射第33页
    3.3 直线导轨的热特性分析第33-39页
        3.3.1 导轨的温度场分析第35-38页
        3.3.2 直线导轨的应力场分析第38-39页
    3.4 滚珠丝杠的热特性分析第39-44页
        3.4.1 滚珠丝杠的温度场分析第41-43页
        3.4.2 滚珠丝杠的应力场分析第43-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进给系统的模态分析第45-57页
    4.1 模态分析的有限元理论基础第45-48页
    4.2 进给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8-49页
        4.2.1 进给系统几何模型的简化及建立第48页
        4.2.2 进给系统接触对的建立第48-49页
    4.3 进给系统的模态分析第49-55页
        4.3.1 直线滚动导轨的自由模态分析第49-51页
        4.3.2 直线滚动导轨的约束模态分析第51-52页
        4.3.3 滚珠丝杠导轨的自由模态分析第52-53页
        4.3.4 滚珠丝杠导轨的约束模态分析第53-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进给系统控制试验第57-73页
    5.1 试验台的搭建第57-60页
        5.1.1 PMAC运动控制卡第57-58页
        5.1.2 伺服驱动系统第58-59页
        5.1.3 机械传动机构第59-60页
        5.1.4 传感器测量装置第60页
    5.2 PMAC的初始化设置第60-61页
    5.3 进给系统的伺服控制第61-70页
        5.3.1 PID控制第61-62页
        5.3.2 前馈控制第62-63页
        5.3.3 PMAC的PID滤波器第63-65页
        5.3.4 PEWIN32PRO的PID参数调节第65-70页
    5.4 进给系统定位精度分析第70-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页
    6.2 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储层裂缝酸化效果研究
下一篇:基于红外热图像的缺陷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