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 第14页 |
1.1.2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成为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15-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文章可能的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页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县域经济 | 第19页 |
2.1.2 新型城镇化 | 第19页 |
2.1.3 产业结构升级 | 第19-20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2.2.1 县域经济增长与差异 | 第20-21页 |
2.2.2 新型城镇化 | 第21-22页 |
2.2.3 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 第22-23页 |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概论 | 第24-35页 |
3.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发展模式 | 第24-27页 |
3.1.1 新型城镇化的产生背景 | 第24页 |
3.1.2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 第24-25页 |
3.1.3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 第25-26页 |
3.1.4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 第26-27页 |
3.2 新型城镇化驱动因子及阻碍因子分析 | 第27-30页 |
3.2.1 主要的驱动因子 | 第27-29页 |
3.2.2 主要的阻碍因子 | 第29-30页 |
3.3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及理论渊源 | 第30-33页 |
3.3.1 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 第30-31页 |
3.3.2 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 | 第31页 |
3.3.3 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渊源 | 第31-33页 |
3.4 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数据及描述性分析 | 第35-46页 |
4.1 中国县域经济的简单描述 | 第35-36页 |
4.2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6-40页 |
4.2.1 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37页 |
4.2.2 指标体系的说明 | 第37-38页 |
4.2.3 基于熵权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测度 | 第38-40页 |
4.3 产业结构升级系数 | 第40-42页 |
4.3.1 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特点 | 第40-41页 |
4.3.2 产业结构升级系数的测算方法 | 第41-42页 |
4.3.3 安徽省滁州市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度量 | 第42页 |
4.4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第42-46页 |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 第46-50页 |
5.1 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 | 第46页 |
5.2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46-47页 |
5.3 新型城镇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结果 | 第47-48页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