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概述 | 第12-13页 |
1.2 嵌段共聚物粒子制备方法 | 第13-20页 |
1.2.1 嵌段共聚物 | 第13-14页 |
1.2.2 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 | 第14-17页 |
1.2.3 溶剂转移和快速纳米沉淀 | 第17-20页 |
1.3 液相剪切制备线性微纳米粒子 | 第20-27页 |
1.3.1 剪切搅拌对自组装的影响 | 第20-22页 |
1.3.2 可扩展的液相搅拌剪切方法制备聚合物微纳米线性粒子 | 第22-27页 |
1.4 本工作的目的与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8-39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2.2.1 实验合成路线 | 第28-29页 |
2.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9-30页 |
2.3 测试与表征 | 第30页 |
2.4 实验过程 | 第30-33页 |
2.4.1 大分子引发剂mPEG-Br的合成 | 第30-31页 |
2.4.2 PEG-b-PS的合成 | 第31-32页 |
2.4.3 PEG-b-PMMA和PEG-b-PtBA的合成 | 第32页 |
2.4.4 PEG-b-PCL的合成 | 第32-33页 |
2.4.5 μ-PEG-b-PS-b-PMMA的合成 | 第33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2.5.1 以PEG-Br作为大分子引发剂的ATRP反应物的核磁表征 | 第33-36页 |
2.5.2 PEG-b-PCL的核磁表征 | 第36页 |
2.5.3 星型三嵌段共聚物 μ-PEG-b-PS-b-PMMA的核磁表征 | 第36-37页 |
2.5.4 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 | 第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剪切层流体系下制备嵌段共聚物聚集体 | 第39-59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3.2.2 共聚物聚集体的制备 | 第40-41页 |
3.3 测试与表征 | 第41-4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2-58页 |
3.4.1 PEG-b-PS亲疏水嵌段比对于聚集体形貌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2 PEG-b-PS聚集体变形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44-51页 |
3.4.3 聚集体微观结构分析 | 第51-53页 |
3.4.4 PEG-b-PCL聚集体的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3.4.5 其它嵌段共聚物的实验结果 | 第55-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聚集体粒子的一些应用研究 | 第59-72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0-63页 |
4.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0页 |
4.2.2 共聚物微米棒包覆无机纳米粒子 | 第60-61页 |
4.2.3 可交联PEG45-b-PS143共聚物的改性 | 第61-62页 |
4.2.4 交联共聚物片状粒子的制备 | 第62页 |
4.2.5 交联片状聚集体破乳实验 | 第62-63页 |
4.3 测试与表征 | 第63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3-69页 |
4.4.1 共聚物物微米棒包覆无机纳米粒子 | 第63-65页 |
4.4.2 PEG45-b-PS143可交联化改性 | 第65-67页 |
4.4.3 交联片状聚集体的制备 | 第67-68页 |
4.4.4 片状粒子的破乳实验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