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学、针灸疗法论文

古代艾炷灸法治疗痹证壮数探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古代文献对灸法的认识第13-19页
    1.1 灸法的起源第13页
    1.2 艾灸方法第13-14页
        1.2.1 艾炷灸第13-14页
        1.2.2 化脓灸第14页
        1.2.3 间接灸第14页
    1.3 艾炷灸壮数,艾炷大小的探讨第14-17页
        1.3.1 艾炷的壮数第14-16页
        1.3.2 艾炷的大小第16-17页
    1.4 施灸的顺序与体位第17页
        1.4.1 顺序第17页
        1.4.2 体位第17页
    1.5 小结第17-19页
第二章 古代文献对痹证的认识第19-28页
    2.1 痹证的概念第19-20页
    2.2 痹证的病因病机第20-21页
        2.2.1 正气亏虚致病第20-21页
        2.2.2 外邪侵袭致病第21页
        2.2.3 痰浊瘀血致病第21页
    2.3 痹证的临床症状体征第21-23页
        2.3.1 肌肉关节疼痛第21-22页
        2.3.2 关节活动不利,关节畸形第22页
        2.3.3 肢体关节浮肿第22页
        2.3.4 形寒肢冷第22页
        2.3.5 麻木不仁第22页
        2.3.6 身体汗出第22-23页
        2.3.7 全身症状第23页
    2.4 各种治疗方法的辨证治疗第23-25页
        2.4.1 药物第23-24页
        2.4.2 针法第24页
        2.4.3 灸法第24-25页
        2.4.4 运动情志饮食治疗第25页
    2.5 艾炷灸法对寒热痹证治疗的分析第25-26页
        2.5.1 灸法,无论寒热,无所不宜第25页
        2.5.2 热病不可灸第25页
        2.5.3 热病也可灸第25-26页
        2.5.4 针、灸、药要因病而施第26页
    2.6 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艾炷灸法治疗痹证壮数探讨第28-44页
    3.1 艾炷灸法治疗痹证的相关论述第28页
    3.2 对灸法治疗痹证取穴规律的研究第28-38页
        3.2.1 资料来源第28-29页
        3.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第29页
        3.2.3 腧穴整理及文献摘录第29-37页
        3.2.4 艾炷灸法治疗痹证的选穴规律如下表所列第37-38页
    3.3 艾炷灸法治疗痹证壮数控制的整理与分析第38-39页
        3.3.1 按序施灸与报灸(重复多次施灸)控制壮数第38页
        3.3.2 通过灸疮的有无控制艾炷壮数第38-39页
        3.3.3 通过艾炷大小来控制艾炷壮数第39页
        3.3.4 艾炷壮数多少、大小的控制第39页
    3.4 艾炷灸法治疗痹证施灸方法分析第39-40页
        3.4.1 艾炷灸(瘢痕灸)第39-40页
        3.4.2 隔物灸第40页
    3.5 现代研究艾炷灸治疗痹证使用的壮数灸量评价标准第40页
    3.6 现代艾炷灸治疗痹证机制研究第40-41页
        3.6.1 抗炎免疫作用第41页
        3.6.2 加速微循环第41页
        3.6.3 滑膜细胞炎性损伤修复第41页
    3.7 艾炷灸灸法治疗痹证注意事项第41-42页
    3.8 小结第42-44页
结论第44-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附件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咳嗽的《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下一篇:血脂康和绞股蓝对伴糖尿病前期NAFLD的早期干预和中医证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