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利强度视角的专利评估与优选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专利价值内涵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专利价值评估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4 非市场基准的专利价值评估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5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文章框架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专利强度相关理论的构建 | 第22-31页 |
2.1 专利价值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2-23页 |
2.1.1 专利质量与专利价值 | 第22页 |
2.1.2 专利价值度 | 第22-23页 |
2.2 专利强度概念的提出 | 第23-24页 |
2.2.1 专利强度概念的渊源 | 第23页 |
2.2.2 专利强度的定义 | 第23-24页 |
2.2.3 专利强度的内涵 | 第24页 |
2.3 专利强度评估的原则及要素分析 | 第24-25页 |
2.4 专利强度评估指标的筛选 | 第25-30页 |
2.4.1 权利人实力 | 第25-26页 |
2.4.2 保护策略 | 第26-28页 |
2.4.3 法律状态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专利强度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49页 |
3.1 层次分析法程序 | 第31-33页 |
3.1.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31页 |
3.1.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31-33页 |
3.2 基于Delphi的层次模型构建 | 第33-35页 |
3.2.1 德尔菲法简介 | 第33-34页 |
3.2.2 选择专家组 | 第34页 |
3.2.3 专家调查咨询 | 第34页 |
3.2.4 调查结果分析整理 | 第34-35页 |
3.3 基于AHP的专利强度指标研究 | 第35-47页 |
3.3.1 构造评价因素的成对比较矩阵 | 第35-39页 |
3.3.2 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 第39-41页 |
3.3.3 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判断 | 第41-46页 |
3.3.4 计算指标层次总排序 | 第46-47页 |
3.4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于AHP和模糊综合决策模型的实例分析 | 第49-70页 |
4.1 模糊综合分析模型 | 第49-51页 |
4.1.1 模糊数学法的思想 | 第49页 |
4.1.2 采用模糊数学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第49页 |
4.1.3 基于数理统计的模糊分析模型 | 第49-51页 |
4.2 简单模糊分析实例研究 | 第51-56页 |
4.3 模糊综合决策模型 | 第56-57页 |
4.4 基于AHP的多目标模糊综合决策模型 | 第57-68页 |
4.4.1 数据来源和指标权重确定 | 第58-59页 |
4.4.2 模型构建 | 第59-60页 |
4.4.3 计算因素集U的权重向量 | 第60-61页 |
4.4.4 建立模糊矩阵R | 第61-66页 |
4.4.5 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4.5 模型优化和应用 | 第68-69页 |
4.5.1 参数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 第68-69页 |
4.5.2 模型的数学优化和应用 | 第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0-7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80-81页 |
附件一:专利强度调查问卷 | 第81-85页 |
附件二:模糊矩阵MATLAB处理程序 | 第85-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