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 脑膜炎奈瑟菌 | 第13-14页 |
2 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疾病 | 第14页 |
3 脑膜炎奈瑟菌的血清学分型及流行特征 | 第14-15页 |
4 脑膜炎奈瑟菌的基因学表征方法 | 第15-17页 |
4.1 基于DNA的方法 | 第15页 |
4.2 多位点酶电泳(multi-locus enzyme electrophoresis, MLEE) | 第15-16页 |
4.3 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e,MLST) | 第16-17页 |
5 脑膜炎奈瑟菌基因的多样性 | 第17-18页 |
6 抗原变异和毒力因子 | 第18-20页 |
7 疾病控制面临的挑战 | 第20-21页 |
8 结论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3-25页 |
1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脑膜炎奈瑟菌血清群A至血清群X的荚膜转换 | 第25-53页 |
1 前言 | 第2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5-45页 |
2.1 菌株,培养条件和质粒 | 第25-37页 |
2.2 测序、标注和英膜基因座分析 | 第37-44页 |
2.3 体外荚膜转换实验 | 第44-45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45-51页 |
3.1 血清群X和A ST-7菌株荚膜基因座的比较 | 第45-47页 |
3.2 血清群A和X脑膜炎奈瑟菌体外英膜转换频率 | 第47-49页 |
3.3 DNA重组片段对荚膜转换频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细菌基因敲除反向筛选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53-63页 |
1 前言 | 第5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3-58页 |
2.1 菌株、培养条件和质粒 | 第53-57页 |
2.2 细菌的抗生素耐药实验 | 第57页 |
2.3 敏感菌株反向富集 | 第57页 |
2.4 细菌基因无痕敲除 | 第57-5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3.1 杀菌型抗生素的杀菌活性 | 第58-59页 |
3.2 抑菌型抗生素的抑菌活性 | 第59-60页 |
3.3 抗生素组合使用对敏感菌的反向筛选作用 | 第60-61页 |
3.4 反向筛选在细菌基因无痕敲除中的应用 | 第61-62页 |
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脑膜炎奈瑟菌分子伴侣的功能 | 第63-76页 |
1 前言 | 第6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3-69页 |
2.1 菌株,培养条件和质粒 | 第63-68页 |
2.2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8页 |
2.3 细菌杀灭实验 | 第68-69页 |
2.4 细菌环境耐受实验 | 第69页 |
2.5 药敏实验 | 第69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69-75页 |
3.1 脑膜炎奈瑟菌分子伴侣敲除影响其生长速率 | 第69-70页 |
3.2 脑膜炎奈瑟菌分子伴侣敲除影响其抗氧化性 | 第70-72页 |
3.3 脑膜炎奈瑟菌分子伴侣敲除影响其抗自由基能力 | 第72-74页 |
3.4 脑膜炎奈瑟菌分子伴侣敲除影响其耐酸性 | 第74页 |
3.5 脑膜炎奈瑟菌分子伴侣敲除影响其耐高温能力 | 第74-75页 |
4 结论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6-78页 |
1 主要结论 | 第76页 |
2 创新点 | 第76-77页 |
3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9页 |
附录 | 第89-92页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