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汶川地震滑坡与InSAR同震形变场及库伦应力变化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第14-16页
    1.4 汶川地震区域介绍第16-17页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7-19页
第2章 雷达视线方向形变场与距离向形变场融合第19-28页
    2.1 InSAR观测雷达视线方向形变场第19-21页
    2.2 像素偏移算法提取形变场第21-22页
    2.3 距离向与雷达视向形变场融合第22-23页
    2.4 实验与分析第23-27页
        2.4.1 汶川地震距离向形变场提取第23-24页
        2.4.2 汶川地震雷达视向形变场提取第24-25页
        2.4.3 汶川地震斜距向形变场的融合第25-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方位向形变场校正及地表破裂线自动提取第28-35页
    3.1 电离层影响第28-29页
    3.2 基于电离层校正的方位向形变场提取第29-30页
    3.3 实验与分析第30-34页
        3.3.1 汶川地震方位向形变场提取及校正第30-32页
        3.3.2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线自动提取第32-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地表坡面静态库伦应力计算第35-45页
    4.1 地形因子的计算第35-36页
    4.2 地表坡面静态库伦应力计算方法第36-40页
    4.3 实验与分析第40-44页
        4.3.1 汶川地震区坡度与坡向计算第41-42页
        4.3.2 汶川地震地表坡面静态库伦应力计算第42-44页
    4.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5章 汶川地震滑坡影响因子分析第45-57页
    5.1 汶川地震滑坡数据第45-47页
    5.2 地震滑坡影响因子分析第47-56页
        5.2.1 地震滑坡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第47-49页
        5.2.2 地震滑坡与斜距向形变场的关系第49-52页
        5.2.3 地震滑坡与距地表破裂线距离的关系第52-53页
        5.2.4 地震滑坡与地表坡面静态库伦应力的关系第53-56页
    5.3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致谢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空域资源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南秦岭晚三叠世胭脂坝花岗岩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