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词语对照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对象与方法 | 第12-16页 |
1.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2.临床资料分析 | 第13-14页 |
3.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4.观察项目 | 第15页 |
5.统计方法 | 第15页 |
6.试验设计方案 | 第15-16页 |
结果 | 第16-20页 |
1.中医症候分析 | 第16页 |
2.临床获益反应 | 第16-17页 |
3.临床实验指标检测 | 第17-18页 |
4.周围神经毒性记录 | 第18-20页 |
理论探讨 | 第20-24页 |
1.L-OHP引起周围神经毒性的病因病机 | 第20-21页 |
2.外治法应用 | 第21页 |
3.方药组成 | 第21页 |
4.方义分析 | 第21-23页 |
5.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23-24页 |
结论 | 第24-26页 |
致谢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附录 | 第30-39页 |
附录1 周围神经毒性分级 | 第30页 |
附录2 奥沙利铂致慢性积累性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与累积剂量(D)的关系. | 第30-31页 |
附录3 根据神经毒性症状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调整奥沙利铂的剂量 | 第31页 |
附录4《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外周神经损害防治用药 | 第31-32页 |
附录5《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外周神经损害辩证论治 | 第32-33页 |
附录6 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 | 第33-34页 |
附录7 试验知情同意书 | 第34-38页 |
附录8 在校期间论文论著和科研情况 | 第38-39页 |
文献综述 | 第39-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