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铁的基本性质 | 第12-13页 |
1.2 环境中的铁离子 | 第13页 |
1.3 环境中的氧化铁及其环境活性 | 第13-15页 |
1.4 环境中的铁循环 | 第15-17页 |
1.4.1 异化铁还原过程 | 第15-16页 |
1.4.2 Fe(Ⅱ)氧化过程 | 第16-17页 |
1.5 影响铁循环的因素 | 第17-18页 |
1.6 铁循环与重金属污染物转化的关系 | 第18-19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 第19-22页 |
1.7.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9-20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游离态Fe(Ⅱ)作用下赤铁矿晶相重组的Fe原子交换机制:稳定Fe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22-34页 |
2.1 前言 | 第22-23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2.1 赤铁矿的合成方法 | 第23-24页 |
2.2.2 铁同位素交换实验步骤 | 第24页 |
2.2.3 ICP-MS测试方法 | 第24-25页 |
2.2.4 固体样品XRD测试 | 第25页 |
2.2.5 穆斯堡尔谱测试方法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2页 |
2.3.1 不同pH值对Fe(Ⅱ)-Fe(ⅡI)反应过程中Fe原子交换速率的影响 | 第25-28页 |
2.3.2 游离态Fe(Ⅱ)不同初始浓度对Fe原子交换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3 游离态Fe(Ⅱ)与结构态Fe(ⅡI)原子交换过程中赤铁矿的晶相重组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不同稀土金属离子对Fe(Ⅱ)催化水铁矿晶相转变的影响 | 第34-50页 |
3.1 前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3.2.1 实验原料与化学试剂 | 第35-36页 |
3.2.2 实验常用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37页 |
3.2.4 实验步骤 | 第37页 |
3.2.5 Fe(Ⅱ)分析测试方法 | 第37-38页 |
3.2.6 固体样品XRD测试 | 第38页 |
3.2.7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 | 第38页 |
3.2.8 循环伏安(CV)测试 | 第3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8-44页 |
3.3.1 不同稀土金属离子对Fe(Ⅱ)催化水铁矿晶相转化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2 不同稀土金属离子条件下,Fe(Ⅱ)催化水铁矿转化的速率 | 第40-43页 |
3.3.3 Fe(Ⅱ)物种浓度变化与水铁矿转化之间的关系 | 第43-4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3.4.1 稀土金属离子在水铁矿界面的分配 | 第44-46页 |
3.4.2 稀土金属离子络合常数对水铁矿界面中活性Fe(Ⅱ)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3 不同稀土金属离子对Fe(Ⅱ)催化水铁矿晶相转变过程机制探讨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Fe(Ⅱ)催化不同比例铝代水铁矿晶相转变及共存Cd~(2+)或Cr~(3+)的影响 | 第50-71页 |
4.1 前言 | 第50-51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4.2.1 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 第51页 |
4.2.2 实验常用仪器设备 | 第51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51页 |
4.2.4 铝代水铁矿的合成方法 | 第51页 |
4.2.5 实验步骤 | 第51-52页 |
4.2.6 Fe(Ⅱ)分析测试方法 | 第52页 |
4.2.7 固体样品XRD测试 | 第52页 |
4.2.8 扫描电镜(SEM) | 第52页 |
4.2.9 循环伏安(CV)测试 | 第5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2-63页 |
4.3.1 不同重金属离子对Fe(Ⅱ)催化Al代水铁矿晶相转变的影响 | 第52-55页 |
4.3.2 不同金属离子条件下,Fe(Ⅱ)催化不同比例Al代水铁矿晶相转化的速率 | 第55-59页 |
4.3.3 Fe(Ⅱ)物种浓度变化与水铁矿转化之间的关系 | 第59-63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3-69页 |
4.4.1 重金属离子在Al代水铁矿界面的分配 | 第63-66页 |
4.4.2 铝离子变化与重金属离子的关系 | 第66-68页 |
4.4.3 重金属离子络合常数对Al代水铁矿界面中活性Fe(Ⅱ)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