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簃诗汇》之乾嘉诗卷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8页 |
第一节 选题研究范畴与意义 | 第12-17页 |
一、《晚晴簃诗汇》与乾嘉诗坛研究 | 第12-15页 |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一、《晚晴簃诗汇》的整理研究 | 第17-19页 |
二、乾嘉诗坛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三、乾嘉诗坛代表诗人研究 | 第20-22页 |
四、乾嘉时期诗歌流派及唐宋诗之争 | 第22-24页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24-28页 |
一、论文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二、论文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一章 从清诗总集研究乾嘉诗坛 | 第28-51页 |
第一节 清人编选的乾嘉诗歌概貌 | 第28-38页 |
一、清人选清诗总集概况 | 第28-31页 |
二、清人选乾嘉诗歌概况 | 第31-35页 |
三、几种重要的乾嘉诗歌总集 | 第35-38页 |
第二节 清诗总集的集大成者《晚晴簃诗汇》 | 第38-51页 |
一、清诗文献辑选之冠冕 | 第38-43页 |
二、纲举目张的诗选凡例 | 第43-47页 |
三、重要的诗学研究价值 | 第47-51页 |
第二章 《晚晴簃诗汇》所收乾嘉诗人分析 | 第51-75页 |
第一节 诗人目下诗歌标举数与实际选诗数 | 第51-54页 |
第二节 《晚晴簃诗汇》呈现的乾嘉诗人群 | 第54-64页 |
一、收诗最多的诗人 | 第54-59页 |
二、收诗次多的诗人 | 第59-63页 |
三、收诗一般的诗人 | 第63-64页 |
第三节 乾嘉诗人群的基本分析 | 第64-75页 |
一、诗人与诗歌创作的层级分析 | 第65-67页 |
二、诗人身份的构成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 第67-71页 |
三、各地区诗人与诗歌创作的不平衡性 | 第71-75页 |
第三章 《晚晴簃诗汇》建构的乾嘉诗坛规模检视 | 第75-98页 |
第一节 与王昶《湖海诗传》之比较 | 第75-81页 |
一、王昶《湖海诗传》的编纂与收录 | 第75-77页 |
二、两书收录诗人诗作的异同 | 第77-81页 |
第二节 与王豫《群雅集》之比较 | 第81-91页 |
一、王豫《群雅集》的编纂与收录 | 第81-84页 |
二、两书收录诗人诗作的异同 | 第84-86页 |
三、《晚晴簃诗汇》后来居上的优势 | 第86-91页 |
第三节 今人书目中的乾嘉诗人别集数量 | 第91-98页 |
一、以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为代表 | 第91-93页 |
二、相较之下《晚晴簃诗汇》的收录特色及其不足 | 第93-98页 |
第四章 乾嘉诗坛重要诗人名录 | 第98-125页 |
第一节 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之坐标意义 | 第98-105页 |
一、《点将录》的品评标准 | 第98-102页 |
二、《点将录》反映的乾嘉诗坛群像 | 第102-105页 |
第二节 《晚晴簃诗汇》与《点将录》之比较 | 第105-115页 |
一、《晚晴簃诗汇》收录之前一百四十八位诗人 | 第105-108页 |
二、人员差异情况 | 第108-112页 |
三、重合诗人之分析 | 第112-115页 |
第三节 乾嘉诗坛名家诗人的确立 | 第115-125页 |
一、一份乾嘉当时人共识下的名单 | 第115-118页 |
二、《晚晴簃诗汇》的新认识 | 第118-125页 |
第五章 《晚晴簃诗汇》的乾嘉诗观 | 第125-136页 |
第一节 与其他各期诗观的比较 | 第125-131页 |
第二节 对乾嘉诗人的具体品评 | 第131-136页 |
附录一 | 第136-143页 |
附录二 | 第143-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6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66-167页 |
致谢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