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3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5-21页 |
| ·国外锚杆支护概况 | 第15-17页 |
| ·国外锚杆支护应用概况 | 第15-16页 |
| ·国外锚杆支护形式发展状况 | 第16页 |
| ·国外锚杆支护作用机理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 ·国内锚杆支护概况 | 第17-19页 |
| ·国内锚杆支护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17-18页 |
| ·国内锚杆支护作用机理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 ·锚固系统力学传递机理的研究 | 第19-21页 |
| ·锚杆的实验技术 | 第21页 |
| ·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2 锚固系统应力分布的解析解 | 第23-36页 |
| ·国内外典型的锚杆锚固段传力机理分析方法及力学模型 | 第23-27页 |
| ·剪应力分布的指数函数假定 | 第23-24页 |
| ·按局部变形假定技术锚杆锚固段内力分布 | 第24-26页 |
| ·剪应力分布的高斯曲线模式 | 第26页 |
| ·基于Mindlin解的简化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锚固系统的应力分析 | 第27-34页 |
| ·锚固系统界面层的滑移——脱粘模型 | 第27-28页 |
| ·锚固界面层的滑移变形和力学分析 | 第28-32页 |
| ·位移基本方程的建立 | 第28-31页 |
| ·锚固系统锚固段滑移时剪应力与轴力分布的理论解 | 第31-32页 |
| ·锚固系统界面层的弹性变形 | 第32-33页 |
| ·锚固系统界面层的脱粘的受力 | 第33页 |
| ·锚固系统界面层的应力分布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3 锚固系统应力传递规律的试验研究 | 第36-53页 |
| ·试验背景 | 第36-37页 |
| ·试验的目的及内容 | 第37-38页 |
| ·试验的设计 | 第38-45页 |
| ·试件的制作 | 第38页 |
| ·试验方案 | 第38-39页 |
| ·试验的实施 | 第39-45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4 锚固系统间的应力传递的数值模拟和正交回归分析 | 第53-70页 |
| ·数值模拟方法及FLAC软件简介 | 第53页 |
| ·正交设计法简介 | 第53-56页 |
| ·正交试验设计法的目的 | 第53-54页 |
| ·正交试验设计法的概念及原理 | 第54页 |
| ·正交表及其基本性质 | 第54-55页 |
|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程序 | 第55-56页 |
| ·建立正交表 | 第56-57页 |
| ·分析试验目的与要求,确定试验指标 | 第56页 |
| ·选因素,定水平,列出因素水平表 | 第56页 |
| ·选择正交表,进行表头设计并确定试验方案 | 第56-57页 |
| ·建立模型 | 第57-59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8页 |
| ·数值模拟结果 | 第59-62页 |
| ·单次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 ·正交分析 | 第63-67页 |
| ·数据的正交回归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5 工程应用 | 第70-83页 |
| ·地质概况 | 第70页 |
| ·150803工作面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 第70-72页 |
| ·150803工作面锚杆支护设计 | 第72-75页 |
| ·锚杆支护设计方案 | 第72-73页 |
| ·锚杆和锚索支护布置方式 | 第73页 |
| ·特殊条件处理 | 第73-75页 |
| ·支护效果检验及分析 | 第75-82页 |
| ·顶板离层监测的原理 | 第75-76页 |
| ·顶板离层监测仪器 | 第76页 |
| ·顶板离层的监测方法 | 第76-77页 |
| ·测站布置 | 第77-78页 |
| ·顶板离层临界值的确定 | 第78页 |
|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8-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