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PCBs 简介 | 第12-15页 |
1.3 PCBs 的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3.1 PCBs 的环境化学行为特征 | 第15-16页 |
1.3.2 PCBs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6-18页 |
1.3.3 世界各国人体血液中 PCBs 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4 中国人体血液中 PCBs 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 课题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1 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试剂 | 第24页 |
2.1.2 仪器及其他 | 第24页 |
2.1.3 标样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2页 |
2.2.1 样品采集和保存 | 第25-26页 |
2.2.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第26-27页 |
2.2.3 样品预处理步骤 | 第27-28页 |
2.2.4 GC/MS 分析 | 第28-29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2.2.6 QA/QC | 第29-32页 |
第3章 我国人体血清中 PCBs 的残留特征研究 | 第32-53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血清中总 PCBs 浓度水平及地域分布特征研究 | 第32-34页 |
3.3 血清中 PCBs 的组成特征分析 | 第34-38页 |
3.3.1 同系物组成分析 | 第34-36页 |
3.3.2 同族体组成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3.4 血清中类二噁英 PCBs 的残留特征研究 | 第38-42页 |
3.4.1 DL-PCBs 概述 | 第38-39页 |
3.4.2 DL-PCBs 的总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3.4.3 血清中 PCBs 的毒性当量分布规律 | 第40-42页 |
3.5 指示性 PCBs 的残留特征研究 | 第42-45页 |
3.5.1 指示性 PCBs 总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3.5.2 指示性 PCBs 与总 PCBs 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3.6 国内外血清中 PCBs 研究的比较 | 第45-51页 |
3.6.1 血清中 PCBs 与国内其他研究的比较 | 第45-47页 |
3.6.2 血清中 PCBs 与国外其他研究的比较 | 第47-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血清中 PCBs 与环境中 PCBs 的分布规律研究 | 第53-61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血清中 PCBs 与国内外商品 PCBs 组成的比较 | 第53-55页 |
4.3 血清中 PCBs 与全国 PCBs 使用清单 | 第55-57页 |
4.4 血清与中国大气、土壤样品中 PCBs 的比较 | 第57-59页 |
4.4.1 同系物组成差异 | 第57-58页 |
4.4.2 同族体组成差异 | 第58-59页 |
4.5 血清中 PCBs 的主成分分析 | 第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影响血清中 PCBs 含量及组成的多因素分析 | 第61-73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多因素对血清中 PCBs 含量及组成的影响 | 第61-67页 |
5.2.1 血清中 PCBs 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61-63页 |
5.2.2 血清 PCBs 多因素偏相关性分析 | 第63-66页 |
5.2.3 “分馏效应”对血清中 PCBs 浓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5.3 生物富集作用与血清 PCBs 组成的关系 | 第67-71页 |
5.3.1 PCBs 同系物的生物富集因子 | 第67-69页 |
5.3.2 生物富集与血清中 PCBs 组成的关系 | 第69-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