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5页 |
1.1 前言 | 第21-22页 |
1.2 柴油机后喷控制技术 | 第22-24页 |
1.3 柴油机微粒理化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1.3.1 微粒的形貌及纳观结构 | 第24-26页 |
1.3.2 微粒的表面官能团 | 第26-28页 |
1.3.3 微粒的氧化活性 | 第28-30页 |
1.4 微粒的理化特性对其氧化的影响 | 第30-32页 |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微粒取样系统及样品分析方法 | 第35-49页 |
2.1 全气缸取样系统 | 第35-43页 |
2.1.1 发动机参数 | 第36-37页 |
2.1.2 试验用燃料 | 第37-38页 |
2.1.3 发动机试验工况 | 第38-39页 |
2.1.4 燃烧阶段的划分及采样位置的确定 | 第39-41页 |
2.1.5 微粒取样及前处理方法 | 第41-43页 |
2.2 微粒表征仪器 | 第43-47页 |
2.2.1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43-44页 |
2.2.2 显微拉曼散射光谱 | 第44-45页 |
2.2.3 傅里叶红外光谱 | 第45页 |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45-46页 |
2.2.5 热重分析技术 | 第46-4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后喷燃烧过程中微粒物理特性演变规律 | 第49-123页 |
3.1 微粒的质量浓度 | 第49-54页 |
3.1.1 后喷燃烧过程中微粒质量的演变规律 | 第49-52页 |
3.1.2 不同燃料对微粒质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3.2 微粒形貌及分形维数 | 第54-66页 |
3.2.1 微粒形貌及分形维数演变规律 | 第54-62页 |
3.2.2 不同燃料对微粒微观形貌及分形维数的影响 | 第62-66页 |
3.3 微粒基本碳粒子直径 | 第66-76页 |
3.3.1 微粒的基本碳粒子直径的演变规律 | 第66-72页 |
3.3.2 不同燃料对微粒的基本碳粒子直径的影响 | 第72-76页 |
3.4 微粒基本碳粒子纳观结构 | 第76-113页 |
3.4.1 纳观特性参数的定义及获取方法 | 第76-77页 |
3.4.2 微粒的纳观形貌 | 第77-85页 |
3.4.3 微粒纳观结构参数的演变规律 | 第85-102页 |
3.4.4 不同燃料对微粒纳观形貌及纳观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102-113页 |
3.5 微粒的石墨化程度分析 | 第113-119页 |
3.5.1 微粒石墨化程度的演变规律 | 第113-117页 |
3.5.2 不同燃料对微粒石墨化程度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19-123页 |
第四章 后喷燃烧过程中微粒化学特性演变规律 | 第123-143页 |
4.1 微粒表面脂肪族碳氢官能团 | 第123-129页 |
4.1.1 微粒脂肪族碳氢官能团的演变规律 | 第123-127页 |
4.1.2 不同燃料对微粒脂肪族碳氢官能团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4.2 微粒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演变规律 | 第129-137页 |
4.2.1 微粒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演变规律 | 第131-134页 |
4.2.2 不同燃料对微粒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影响 | 第134-137页 |
4.3 微粒表面碳原子sp~3和sp~2杂化比 | 第137-140页 |
4.3.1 sp~3和sp~2杂化比的演变规律 | 第137-138页 |
4.3.2 不同燃料对sp~3和sp~2杂化比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0-143页 |
第五章 后喷燃烧过程中微粒的氧化机制研究 | 第143-165页 |
5.1 微粒氧化活性表征方法 | 第143-146页 |
5.2 微粒氧化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46-153页 |
5.2.1 程序升温过程中微粒质量的变化 | 第146-148页 |
5.2.2 氧化反应特征温度参数 | 第148-150页 |
5.2.3 微粒氧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 第150-153页 |
5.3 微粒氧化活性与微粒的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153-157页 |
5.3.1 微粒氧化活性与微观形貌及纳观结构特性的相关性 | 第153-155页 |
5.3.2 微粒氧化活性与表面官能团浓度的相关性 | 第155-157页 |
5.4 微粒的氧化速率分析 | 第157-163页 |
5.4.1 微粒氧化速率计算方法论 | 第157-159页 |
5.4.2 后喷燃烧过程中微粒氧化速率分析 | 第159-1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165-16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65-168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8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85-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