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渤海湾盆地北部中、新元古界烃源岩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创新点摘要第6-9页
前言第9-12页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9-10页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0-12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2-16页
    1.1 地层发育特征第12-14页
    1.2 区域构造特征第14-16页
第二章 野外剖面测量和岩样采集第16-35页
    2.1 剖面测量第16-30页
        2.1.1 蓟县剖面第16-21页
        2.1.2 凌源剖面第21-24页
        2.1.3 宽城剖面第24-28页
        2.1.4 延庆剖面第28-30页
    2.2 样品采集第30-32页
    2.3 实验室分析第32-35页
第三章 中、新元古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第35-44页
    3.1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第35-40页
        3.1.1 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第35-36页
        3.1.2 甾类和萜类化合物第36-39页
        3.1.3 生物标志物生源组合特征第39-40页
    3.2 有机质的显微组分与母质类型第40-44页
        3.2.1 显微组分鉴定第40-41页
        3.2.2 氯仿沥青“A”族组成特征第41-44页
第四章 中、新元古界烃源岩生烃潜力第44-55页
    4.1 中、新元古界有效烃源岩展布第44-45页
    4.2 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第45-50页
        4.2.1 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讨论第45-46页
        4.2.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标准确定第46-47页
        4.2.3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对比第47-48页
        4.2.4 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办法第48-49页
        4.2.5 中、新元古界有效烃源岩丰度平面分布第49-50页
    4.3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第50-55页
        4.3.1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划分标准第50-52页
        4.3.2 各烃源岩层有机质成熟度对比第52-55页
第五章 资源量计算第55-61页
    5.1 资源量计算概述第55页
    5.2 生烃率计算第55-57页
        5.2.1 计算公式第55-56页
        5.2.2 中、新元古界烃源岩生烃模式第56-57页
    5.3 烃源岩排聚系数的选取第57-59页
    5.4 生烃量及资源量计算结果第59-61页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66-67页
附图第67-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VSP数据叠前逆时偏移成像研究
下一篇:海底热液口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