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的森林碳汇交易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际气候谈判进程 | 第10-11页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 第11-12页 |
·集体林区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不可或缺 | 第12页 |
·农村社区在集体林经营中举足轻重 | 第12页 |
·研究现状和述评 | 第12-18页 |
·森林碳汇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森林碳汇的概念 | 第13页 |
·森林碳汇的特征 | 第13页 |
·森林碳汇的计量和评价 | 第13-14页 |
·森林碳汇市场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森林碳汇市场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页 |
·森林碳汇市场机制构成要素和政策激励 | 第14-16页 |
·森林碳汇市场其他方面研究 | 第16-17页 |
·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8-22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案例点选择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22-23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生态系统服务 | 第23页 |
·森林碳汇服务 | 第23页 |
·社区 | 第23-24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4页 |
·公共产品的内涵和特征 | 第24页 |
·森林碳汇的公共产品特征 | 第24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24-27页 |
·外部性的内涵 | 第24页 |
·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途径 | 第24-25页 |
·森林碳汇市场化的条件 | 第25-27页 |
·产权清晰 | 第25页 |
·降低交易成本 | 第25-27页 |
3 国际碳交易及其机制借鉴 | 第27-35页 |
·国际碳交易市场概述 | 第27-29页 |
·国际碳市场类型 | 第27-28页 |
·京都和非京都市场 | 第27页 |
·项目和准许市场 | 第27页 |
·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 第27-28页 |
·国际碳市场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国际碳市场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 第29页 |
·主要的国际碳交易体系 | 第29-31页 |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 | 第30页 |
·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 第30-31页 |
·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 第31页 |
·英国排放贸易计划(UK ETS) | 第31页 |
·国际碳汇市场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国际碳汇市场现状 | 第31-32页 |
·中国碳汇市场发展现状 | 第32页 |
·借鉴与启示 | 第32-35页 |
·碳交易机制对碳汇交易的借鉴 | 第32-33页 |
·国际碳交易机制对中国森林碳汇交易的借鉴 | 第33-35页 |
4 基于社区的森林碳汇交易机制的必要性和要素分析 | 第35-53页 |
·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客观需要 | 第35页 |
·是联结供需双方的必然要求 | 第35-36页 |
·基于社区的森林碳汇交易主体要素分析 | 第36-52页 |
·市场主体要素——供给者 | 第36-43页 |
·农户 | 第37-41页 |
·造林公司 | 第41-43页 |
·市场主体要素——需求者 | 第43-48页 |
·企业 | 第44页 |
·政府 | 第44-45页 |
·公众 | 第45-48页 |
·市场主体要素——其他 | 第48-52页 |
·中介机构 | 第49页 |
·非政府组织 | 第49-50页 |
·科研院所 | 第50-51页 |
·农村社区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5 基于社区的森林碳汇交易机制的构建 | 第53-64页 |
·机制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 第53-54页 |
·机制构建的目标 | 第53页 |
·机制构建的原则 | 第53-54页 |
·市场导向原则 | 第53页 |
·基于社区原则 | 第53页 |
·多方参与原则 | 第53-54页 |
·循序渐进原则 | 第54页 |
·机制构建的内容 | 第54-58页 |
·交易主体要素 | 第55-56页 |
·交易客体要素——森林碳汇服务商品 | 第56-58页 |
·交易平台 | 第58页 |
·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 | 第58-64页 |
·政府引导 | 第59-62页 |
·制定森林碳汇交易相关政策法律 | 第59-60页 |
·建立森林碳汇交易平台和相关制度 | 第60-61页 |
·制定金融和保险政策 | 第61-62页 |
·科技支撑 | 第62-63页 |
·建立森林碳汇计量标准体系 | 第62页 |
·加快森林碳汇计量标准的推广 | 第62页 |
·加强森林碳汇的信息建设 | 第62-63页 |
·组织保障 | 第63-64页 |
·鼓励建立中介组织 | 第63页 |
·建立森林碳汇交易监管体系 | 第63-64页 |
6 结论与说明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4页 |
·说明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个人简介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